
格斗版“老鹰抓小鸡”
在杭州亚运会中,“卡巴迪”比赛的举行让人们有机会一睹这个项目的风采。赛场上充满着激烈的对抗、紧张的气氛和惊险的转折,深深地吸引了观众,特别是青少年的眼球。
“卡巴迪”是一项团队对抗性运动,双方在一块矩形场地上进行比赛,不需要借助任何运动器械交替进行进攻。赛场为长方形,长13米,宽10米。一条中线将场地分为两半,每半场内有一个长3.75米,宽2.75米的区域,为“反击区”。男子比赛上下半场各20分钟,女子比赛上下半场各15分钟,中场休息5分钟。每支队伍12名队员,其中7名首发队员,其余5名为替补队员。
比赛开始前,双方站在己方半场,由双方队长通过掷币决定进攻顺序,进攻方需派出一名队员,要一边不间断地喊“卡巴迪”一边进入对方半场发起进攻,触及对方。进攻队员如果触及一名或多名防守队员并顺利返回己方半场,进攻方得分。如果进攻队员中断喊唱或者被抓住,则被罚出场,对方得分。半场结束时,双方交换位置继续比赛,最终得分高的一方获胜。
“卡巴迪”距今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起源于亚洲民间,后成为牧民和农民的娱乐活动,风靡于西亚、南亚一带。它的名字来自泰米尔语,是“抓住”或“握住”的意思。这项运动被称为“奔跑的格斗技”,与中国民间的“老鹰捉小鸡”游戏有着类似的形式。1936年,“卡巴迪”在柏林奥运会作为表演项目首次亮相;1950年成立了印度“卡巴迪”联盟,1951年“卡巴迪”被列入新德里亚运会的表演项目;1990年男子“卡巴迪”在北京亚运会成为正式比赛项目;2010年女子“卡巴迪”在广州亚运会成为正式比赛项目。
参与这项运动的运动员必须同时具备体能、技巧、智慧和团队合作精神。进攻方要有敏捷的速度、灵活的身体、精准的判断和勇敢的气魄,防守方须具备强大的力量、稳固的防守、及时的配合和冷静的头脑。这项运动的名字和口号都源自亚洲语言,规则和技巧蕴含了亚洲的智慧和哲学。“卡巴迪”体现了亚洲的文化和精神,展现了亚洲的热情和友谊,连接亚洲各国,成为促进各民族文化交流和融合的纽带。
中国“卡巴迪”运动推广委员会副秘书长王玉斌表示,“卡巴迪”不需要额外的器械,简单易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