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银行:汇票防伪小妙招
清道光三年(1823年),中国第一家票号——“日升昌记”在山西平遥成立。由晋商创办的日升昌票号着眼于当时人们对资金异地调拨和汇兑的强烈需求,通过汇票的分发和流通,专营异地汇兑和存放款业务。正是这一张张小小的汇票,使我国商业埠际间的结算方式正式由传统的镖运现银变为汇兑手段,日升昌票号也由此成为我国现代商业银行的“前身”,在我国金融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义。
日升昌票號的蓬勃发展不仅在于其先进的经营模式,还得益于其在汇票防伪上倾注的心血,保证了异地汇兑业务中能够凭借一纸汇票作为信用凭证进行结账。在经营过程中,日升昌票号所形成的汇票防伪制度对日后纸币防伪技术产生了深远影响,在我国古代货币防伪历史上画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汇票印制时的“物防”
汇票,从本质来讲就是一张纸,要想发挥千金之用,就必须拥有独一无二的身份标识。日升昌票号实行“认票不认人”的汇兑制度,印制汇票时的防伪保密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主要体现在书写、水印、防伪章、密押四个方面。
统一字迹。汇票在印制时会采用特殊的纸张,印制完成后汇票纸基本上会被折成四个折面,每面呈长方形,汇款人、汇款金额、时间、取款地点会被书写在不同折面上,同时加盖承兑票号的财务印章和汇出地的票号印章。汇票上的字由专人用毛笔书写,其字迹会被通报到各个分号,进行预留备案。当分号收到汇票后,票号内部工作人员都需知晓且能够辨认字迹,经核对无误后才能支付款项。一般而言,汇票的书写人员最好能够长期固定不变,一旦人员发生变动,需要及时告知各个分号,并对变更后的字迹形成快速记忆。
夹印水印。统一规范的书写内容和格式对汇票纸进行了文本信息加密,而水印才是防伪的核心。

登录后获取阅读权限
去登录
本文刊登于《科学24小时》2024年2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