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学期伊始,同学们总是会信心满满地立下各种flag:“要每天背20个英语单词”“做完作业要再做一份数学卷子”“周末坚持早起锻炼”……到学期末再回头看,发现各种计划要么是没几天就停滞了,要么是还没开始就结束了,想起来就令人心生疲倦。人人都有一颗向上的心,但为什么总是难以做到坚持和努力呢?
追求卓越为什么那么难
在大人们的口中,想要超越现状,免不了要历经磨难:“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想要成为更好的自己,努力的过程似乎总和痛苦相伴。
著名的心理学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在他的人格理论中提到了“本我”“自我”“超我”三个概念。“本我”是最基本的人格结构,代表着本能。它遵循快乐原则,只关心如何满足个人需要,不考虑社会道德的约束。就像婴儿想要吃奶就会通过哭闹来表达,并不会考虑此时哭闹是否打扰他人休息。当幼儿开始探索世界,开始与周围环境互动,“自我”就出现了,它需要兼顾现实限制和“本我”的需求,做出社会允许的行为。所以当小朋友想要商店里的玩具时,知道要请父母去买,而不是直接伸手去拿。随着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及社会教育的综合影响,“超我”开始出现,它代表着我们希望达到的自己的最理想状态,也是我们不断向上的终极目标。
从这个角度来说,追求卓越的“超我”确实与追求享乐的“本我”相矛盾,尤其是当天生强大又桀骜不驯的“本我”遇到了强硬且过于严苛的“超我”,“自我”无法很好地协调两者的关系,因此“本我”和“超我”轮流占据上风,我们很容易被这两股力量不断拉扯和消耗,既想安于现状把时间花在玩乐上,又对自己的不上进感到内疚自责,产生“躺又躺不平,卷又卷不赢”的疲惫感。
我们真的缺乏自主性吗
既然“本我”的力量如此强大,为什么人类没有进化出一种好学的本能,让我们能轻松而自发地不断向上呢?其实人类的大脑天生具有自主性,只是在成长的过程中会被外界干扰而出现偏离。
脑神经科学家史坦尼斯勒斯·狄汉在《大脑如何精准学习》一书中说道:大脑不会被动地感受环境,它会改变它自己,以适应环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