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智能角膜重建“原生感觉”

角膜病变会引起人眼视力的下降,严重者甚至可能失明。据统计,全球约有上千万人因角膜疾病而失明。角膜移植是治疗这类疾病的有效方法,但由于角膜供体有限,仅有约1/70的患者可以及时进行角膜移植,多数患者则只能在黑暗里等待。
近年来,为了缓解角膜供体紧张,研究人员开发了多种类型的人造角膜。其中,波士顿型人造角膜的研究最为广泛并已被应用于临床治疗。尽管这些人造角膜可以承担人类原生角膜的保护和光折射等部分功能,但并不具备触觉感知能力,无法实现角膜反射。因此,开发具有感觉的人造智能角膜,对解决角膜供体紧缺、治疗角膜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日前,南开大学电子信息与光学工程学院徐文涛教授团队设计并概念验证了一种具有感觉的人造智能角膜,让人造角膜距离人类原生角膜更近了一步。该研究成果近日发表在国际期刊《自然·通讯》上。
角膜就像眼睛的镜头,作为屈光介质看起来薄而透明,光线只有通过角膜才能进入眼睛内部。同时,作为眼睛的外屏障,外界的物质进入眼内也必须要经过角膜。因此,健康的角膜可以使眼睛免受外界物质的伤害。

登录后获取阅读权限
去登录
本文刊登于《家庭医学》2024年1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