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中医治疗
作者 焦娇
发表于 2024年1月

肺源性心脏病(以下简称“肺心病”)是指由多种原因所致的肺组织结构、功能障碍,肺动脉压增高,从而导致右心室扩张或肥厚,伴或不伴有右心衰竭等损害的临床综合征。本病以咳喘、气促、胸闷不适为主要临床表现,兼见活动后心悸、呼吸困难、四肢浮肿等,归属于中医学“肺胀”“喘证”“水肿”等范畴。

中医对肺心病的认识

古代无肺心病的病名,但有关论述散见于《黄帝内经》《金匮要略》等典籍中。中医认为肺心病是指由于多种慢性肺系疾患反复发作,迁延不愈,而致肺气胀满,不能敛降,日久肺、脾、肾三脏虚损而致心体受损,心脏受伤,临床以咳、喘、痰、肿、悸、瘀为主要特征的常见肺系疾病。本病属中医学喘咳、痰饮、心悸、水肿范畴。

“肺主气,司呼吸”,久患咳、喘、哮病等肺系疾病后肺叶胀满、肺气壅塞(郁闭);“脾为生痰之器,肺为贮痰之器”,肺气壅塞(郁闭),肺失宣发肃降,痰涎内蕴;“经脉流动,必由乎气,气主于肺,故为百脉之朝会”,痰涎内蕴,朝会于肺的百脉之血运行不畅,瘀血内生,痰瘀阻于肺脉。“心肺独居膈上”“肺主气、心主血脉”,气以帅血,血以载气,痰瘀阻肺,血脉不利,心血不畅,心体受损,心动无力,肺心同病。

肺心之病久而不复,气血不通,上焦不治,中焦不运,下焦不温,脾肾亏虚,气化不利,水湿内生,上凌心肺,泛溢肌肤,发为心衰。久病不愈,失治误治,气血失和,津液内停,痰瘀湿水渗入营血,浊邪弥漫,上闭清窍,神明失主,神昏谵语,病及脑。

肺心病属本虚标实,分慢性期(缓解期)、急性期(发作期)。慢性期以正虚为主,急性期以标实为主。慢性期体内的痰、瘀、湿、水等浊邪伏而不动,主要表现为心肺的气虚、阴虚;急性期外邪、情志、劳累等诱因引动体内伏邪(痰、瘀、湿、水等)而发病,其中外感寒邪为其主要诱因。

中医治疗肺心病的价值

中医对肺心病的调理原则是急则治标,缓则治本,标本兼治。宣肺平喘、补益心气、祛痰清热为基本治疗大法。

本文刊登于《家庭医学》2024年1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