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肌酸激酶(CK)又名磷酸肌酸激酶(CPK)。因能生成的磷酸肌酸含高能磷酸键,是肌肉收缩时能量的直接来源。主要存在于骨骼肌、心肌和脑组织的细胞质中。CK由M和B两个亚单位组成,组合成三种同工酶,分别为CK-MM、CK-MB禾口CK-BB。按电泳速率快慢顺序分为:CK-BB (CKl),CK-MB(CK2)和CK-MM(CK3)。此外,在细胞线粒体内还有另一种同工酶,称之为CK-Mt。在人体的骨骼肌主要为CK-MM,不含CK-BB,仅有少量CK-MB(≤3%);CK-MB主要存在于心肌细胞,心肌中CK虽只有骨骼肌的1/10左右,但CK-MB占CK总量的14%~42%,这在人体的组织器官中是比较特别的;脑组织以及其中含平滑肌器官中的CK则几乎全部是CK-BB。而CK代表三种同工酶的总活性。正常人血液中能测到的主要是CK-MM,还有很少量的CK-MB,CK-BB含量极微,难以测到。
一般情况下,肌酸激酶及其同工酶的正常参考值在不同实验室范围有所不同,通常临床中比较常见的肌酸激酶及其同工酶正常值:CK总活性:速率法:24~200单位/升(U/L);CK-MB活性:速率法:0-25U/L;CK-MB质量:<5纳克/毫升(ng/ml)。
年龄、性别和种族对CK的含量有一定影响。新生儿CK常为正常成年人的2~3倍。原因可能与分娩时骨骼肌损伤和缺氧有关,6~10周后可逐步下降接近成年人值。CK含量和肌肉运动密切相关,其量和人体肌肉总量有关,男性参考值高于女性也可能与此有关。据有关资料调查,白种男性CK均值只为黑种人的66%,可能与种族有关,但也不排除两个人种之间肌肉总量和体力劳动的差别。那么,肌酸激酶(CK)临床病理意义有哪些?
心脏疾病
当心肌细胞因多种原因发生炎症(心肌炎)、坏死(心肌梗死)时,肌细胞膜的完整性改变(通透性增强或细胞破坏),肌细胞内的物质(肌红蛋白、肌酸激酶、乳酸脱氢酶、各种小分子物质等)释放到血液中,从而引起肌酸激酶增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