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化学药物治疗(以下简称“化疗”)是对病原微生物、寄生虫、某些自身免疫性疾病、恶性肿瘤等采用化学药物治疗的一种治疗手段。臨床常见肺结核的化学药物治疗和肿瘤的化学药物治疗。其中肿瘤化疗是治疗癌症最有效的手段之一,和手术、放疗一起并称癌症的三大治疗手段。大部分化疗药物作用于快速分裂的细胞,然而人的胃肠道黏膜细胞也处于快速分裂状态,因此,化疗药物的使用可导致各种各样的消化道症状,腹泻即是其中之一,一般称之为化疗药物相关腹泻。化疗药物相关腹泻是一种严重的、具有潜在致命性的严重不良反应,各种化疗药物均可引起。可能会导致患者频繁住院支持治疗,以及肿瘤的治疗延迟、治疗依从性变差,进而影响患者的长期预后。
与腹泻相关的常见肿瘤化疗药物
传统的细胞毒性药物嘧啶类似物,如氟尿嘧啶、卡培他滨、伊立替康,这些药物引起的腹泻往往是剂量限制性,III-IV级腹泻的发生率在5%~44%,与药物剂量、治疗方案的组成有关。
分子靶向药物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如索拉非尼、厄洛替尼、舒尼替尼等,约一半以上的患者可发生腹泻,但III-IV级腹泻的发生率约在2%~16%。靶向表皮生长因子受体( EGFR)的单克隆抗体,单药或与细胞毒性化疗药物联合应用均可增加严重腹泻的发生概率。免疫检查点CTLA4抑制剂可引起免疫介导的结肠炎,进而导致严重腹泻;PD-I抑制剂也可引起腹泻,但引起严重腹泻的风险较小。
腹泻的机制化疗药物引起的腹泻按发生机制分可分为分泌性腹泻、渗透性腹泻、胃肠动力改变引起的腹泻。氟尿嘧啶、伊立替康损害小肠黏膜,引起分泌性腹泻。氟尿嘧啶还可引起小肠乳糖酶表达减少,导致乳糖不耐受,引起渗透性腹泻。伊立替康相关的早期腹泻是胆碱能依赖性腹泻,与胃肠动力改变有关;迟发腹泻为非胆碱能依赖性,与多种因素有关,如胃肠动力改变、分泌性因子增加、对肠黏膜的直接毒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