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造太阳:“终极能源”初现曙光?
作者 徐乃帅
发表于 2024年2月
2023年1月5日,法国,建设中的ITER项目

大地被清新的绿意所覆盖,天空上是树状延伸的恢弘城市,数不清的飞行交通工具穿梭其中;地球成为了人类的理想乐土,饥饿被消灭,战争不复存在,人类将视线投向了太空;苍穹的尽头,无数庞大的战舰正在宇宙中巡航,人类的足迹早已踏遍太阳系每一个角落……

这是刘慈欣在其科幻小说《三体II:黑暗森林》中所描绘的未来图景。在那个尖端物理科技依旧被“智子”所封锁的年代,人类依靠某个“永动机”般的技术,实现了不可思议的蜕变。

这项技术,名为可控核聚变。

这是科幻作品中最经常出现的概念之一,然而距离人类首次试图去实现这一技术,迄今已有将近百年。现实与幻想的差距,仿佛是有着一个难以撼动的“永远的50年”的壁垒。

不过就在近期,随着一个重磅消息的传来,可控核聚变技术的应用,似乎终于变得不再那么遥不可及。

2023年12月29日,可控核聚变未来产业推进会在中国成都召开,由中核集团牵头成立了可控核聚变创新联合体。会上表示,今年以来,国务院国资委启动实施未来产业启航行动,明确可控核聚变领域为未来能源的唯一方向。

“唯一”一词,无疑令人充满了遐想。

能源领域的“圣杯”

20世纪50年代,科幻大师艾萨克·阿西莫夫开始了“银河帝国”系列的写作。他在其数百万字的系列作品中,构想人类开启了恢弘的星际殖民运动,建立了一个统治着2500万个行星、疆域横跨十万光年、总计数兆亿人口的庞大帝国—这几乎是科幻小说对人类命运作出的最浪漫预言。

而彼时的现实世界,二战硝烟还未散去,冷战铁幕已然拉开,世界上大部分地区都还深陷饥饿、贫困之中……在悲观的现实图景下,以阿西莫夫为代表的科幻作家们,却敏锐地捕捉到了某个关键的变量:核能。

原子弹在终结二战的同时,也向世人展示了核能的巨大潜力。当时运用可控核裂变发电的技术,已初现曙光。

写作于同一年代,科幻大师罗伯特·A.海因莱因的小说《星际迷航》中,燃料不再成为星际探索的枷锁,人类随时可以离开拥挤的地球,前往广袤的星海中遨游。

核能,当之不愧地成为了此类科幻作品最重要的“地基”。

然而现实中,从上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可控核裂变发电技术趋于成熟,其内在的诸多难题也逐渐浮现出来:原料稀缺、废料难以处理,其反应过程具有危险性,稍微不慎就能酿成灾祸……哪怕是直到现在,全球核电发电比例,也只达到了10%。

很自然地,理论上更安全、清洁、效益更高的可控核聚变技术,成为了如今能源领域的“圣杯”。

最重要的是,核聚变反应的原料可谓是“取之不竭”。以最容易实现的“氘氚聚变”为例,“氘”元素在海水中的储量约为7乘以10的17次方吨,“氚”则可以通过中子轰击自然界中广泛存在的“锂”元素来产生;同时,“氘氚聚变”的过程正好会释放出一个中子,可以用于生成“氚”元素。

本文刊登于《看世界》2024年3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