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锡报》“游艺座”专刊音乐资料撰稿人管窥
作者 李晓春 唐佩柔
发表于 2024年2月

“游艺座”专刊是近代《锡报》从无锡迁移至上海后,于1939年5月6日在第三版、以日刊的形式正式推出的艺术综合栏目。“游艺座”内容以戏曲为核心,覆盖了其他民间音乐、电影、流行歌舞的相关门类。“游艺座”专刊的撰稿人,除了吴观蠡、张肖伧、郑子褒、郑过宜等四位主编[1]外,汇集了苏少卿、薛观澜、徐凌霄、周南陔、杨屮屮、徐慕云、张古愚、刘豁公等一批近代知名戏曲评论家。这些戏曲评论家兼有票界名人、报界记者、文体新秀、政界要员等多重身份。他们所撰写发表的文章,集中反映了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特别是戏曲文化在各个维度发展的面貌。对这个撰稿人团体进行微观或宏观的探究,有助于今人对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在近代的发展有不同层面的了解。本文聚焦的四大撰稿人为票界名宿苏少卿、余叔岩密友薛观澜、“凌霄汉阁主”徐凌霄以及老谭(鑫培)旧友周南陔。

一、票界名宿:苏少卿(1890—1971)

苏少卿,徐州人,近代票界名宿、戏剧评论家。苏少卿热爱京剧,有比较专业的演唱实践经验,发表过大量有关京剧、昆曲的文章,担任过《戏剧半月刊》的主编工作。1955年10月苏少卿被聘为上海文史研究馆馆员,后又受邀北上至中国戏曲学校任教。可以说从戏曲文化传播与传承的多个维度,苏少卿都作出了不可忽视的贡献,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

作为近代资深的剧评家,苏少卿于1911年就在《艺术世界》《谭富英特刊》《梅剧团出演特刊》等刊物上发表文章。根据民国期刊库资料显示,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至四十年代,苏少卿发表文章所涉及的报刊达七八十个。 另外,在这些刊物发表的文章中,苏少卿为主要撰稿人的几个专栏(专题)或连载系列颇受时人的关注,如1920年在《来复》上发表的连载文章《广乐成教论》,1922年《新闻报》专栏“梨园杂谈”和“梨园丛话”,1939年《中国艺坛画报》专栏“安乐窝剧谈录”,1939年至1940年《锡报》“游艺座”专刊的“知非斋曲谈”专题,二十世纪四十年代还有“寿春壶斋曲话”等专题先后在《上海生活》《戏剧周讯》《海报》等报刊上连载发表。此外,1930年,先声出版社出版了苏少卿主编的《唱片剧词汇编》上下册。

说到与《锡报》的渊源,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苏少卿就在《锡报》副刊《小锡报》上发表过相关剧评文章,如1921年4月29、30日“剧谈”专栏的《王又宸之空城计》等。《锡报》“游艺座”专刊设立后,受《锡报》主编吴观蠡之邀,苏少卿前后发表了六十余篇文章。这些文章涉及的传统音乐种类广泛,其中以京剧内容最为丰富,兼有谈及昆曲、越剧、大鼓、元曲、广东戏、梆子等相关内容。

苏少卿六十余篇文章内容涉及名人掌故、演员表演评述、剧目分析、音韵探究等。与名人轶事相关的有1939年6月26日的《谭鑫培轶事》,1939年9月25日的《谭鑫培40余岁曾来上海演唱》,1939年9月14日的《叔岩菊朋少山,皆庚寅生》,1939年12月15日的《谭鑫培与琴师》,1940年3月25日的《贾三考》等等;关于演员表演评述的有:1939年6月22、23日的《郑传鉴周梅艳等唱〈贩马记〉》,1939年10月5日的《孟小冬之咬字》,1939年10月9日的《吴素秋之〈金锁记〉》,1939年10月18日的《武旦之打出手》,1939年11月12日的《吴素秋之〈起解〉》,1939年11月14日的《王玉蓉之王宝钏戏》,1939年12月29日的《郑冰如》,1940年1月5日的《观贯大元演〈战太平〉》,1940年1月10日的《再观郑冰如演〈玉堂春〉》,1940年1月31日的《听徐东明〈五家坡〉》等等;与剧目分析相关的有:1939年10月23日的《〈霸王别姬〉的不同表演版本》,1939年11月2日的《〈搜孤救孤〉是极佳之老生戏》,1940年2月13日的《御碑亭》等等;涉及音韵探究的有1939年9月21日的《“东钟”“江阳”非“闭口音”》,1939年9月27、28日的《“闭口音问题”答李群君》,1939年9月29日的《开口音的类别与运用》,1940年4月2、3日的《论收音法》等等;另有1940年1月18日的《评影片〈葛嫩娘〉》等影评文章。

本文刊登于《音乐生活》2023年12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