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克美》(Lakmé, 1883)是法国作曲家莱奥· 德利布(Léo Delibes, 1836-1891)创作的一部三幕法语歌剧,也是其最受欢迎的作品之一。在《拉克美》首演140周年之际,国家大剧院携手阿曼马斯喀特皇家歌剧院、维罗纳露天剧场基金会、洛杉矶歌剧院,由达维德·利维摩尔担任导演,法国指挥家让-吕克·坦戈执棒,带领贝亚特·里特、马尔科·齐亚波尼和张文巍等一众国内外优秀的歌唱家,于2023年9月12日、14日至16日为观众呈现了一台酣畅淋漓的视听盛宴。
一、音乐与戏剧:异域悲恋之塑造
歌剧《拉克美》的脚本由埃德蒙·贡迪内(Edmond Gondinet)和菲利普·吉勒(Philippe Gille)根据法国作家皮埃尔· 洛蒂(Pierre Loti)的《禁果》(Rarahu)进行创作。[1]该歌剧于1883年在巴黎喜歌剧院(Opéra-Comique, Paris)进行首演,并获得了巨大的成功。歌剧主要讲述了在英国殖民地时期,英国军官杰拉尔德与印度婆罗门祭司尼坎拉塔之女拉克美之间凄美的爱情故事。《拉克美》通过音乐与戏剧,构建了西方人眼中充满东方色彩的异域悲恋。以下笔者从音乐与戏剧出发,分析这一部如泣如诉的异域悲情歌剧之塑造。
(一)异域氛围之构建
在过去几个世纪的西方音乐中,作曲家在创作异域题材的作品时,都会采用一些音乐手段来暗示异域风情:有别于西方大小调体系的音阶(如五声音阶)、简单的织体(如单音、平行四度、平行五度和八度等)、独特的节奏重复或旋律模式(有时取材自某一个国家和民族的舞蹈)、特色乐器的使用(尤其是打击乐器)和特殊的演奏技巧(如拨弦、双音奏法、滑音等)。[2]此外,秉承十九世纪法国东方主义的传统,法国作曲家如德利布等在根据印度情节改编的歌剧中,会通过某些乐器的音色来唤起人们对印度的记忆,如木管乐器(如双簧管、长笛等)或打击乐器(如手鼓、铙钹等)。[3]以下笔者选取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片段分析这部歌剧的异域氛围之构建。
在第一幕的开场中,婆罗门教的寺院花园内的教徒们正唱着颂歌(见谱例1)。颂歌以齐唱的方式进行,节奏简单、旋律平缓,营造出了寺院肃穆的氛围。在合唱中伴随着长笛的装饰性演奏,仿佛是清晨林间清脆的鸟鸣声,为严肃的颂歌场合增添了几分活力。

接着,年迈的印度教僧侣尼拉坎塔带领教徒们一同向神祈祷。随着尼拉坎塔唱出“当我听到我的女儿祈祷时”,舞台幕后一道光门逐渐放大,其中浮现出一个婀娜曼妙的人影,拉克美唱着颂神歌向观众走来。相较于之前众教徒方整的合唱,拉克美的唱段对于切分节奏、附点节奏以及连线的使用,打破了重拍出现的规律,旋律上小二度和小三度的使用使得音乐更具异域风情(见谱例2)。通过第一幕的两段颂神歌,既营造出了庄严肃穆的寺院环境,同时也展现了拉克美圣洁美丽又带有神秘魅力的人物形象。

在第二幕中,随着节日钟声响起,联欢庆典拉开序幕,身穿印度风格服饰的女神官们跳起了传统舞蹈。德利布在此采用了三首带有异域名称的舞曲:塔拉纳舞曲(Terana)、雷克塔舞曲(Rektah)和波斯舞曲(Persian)。
首先出现的是塔拉纳舞曲(Terana),作曲家将两个(或四个)十六分音符和八分音符相结合,形成了该舞曲中强有力的节奏型,其中谱例3的第三和第四小节在整个舞蹈中重复出现,与“kudukka tāla”(短-短-长-长)这种印度节奏的结构有些类似。随后出现的是雷克塔舞曲(Rektah),以弱起小节开始,整个舞曲由八分音符和十六分音符组成(见谱例4的第五至第七小节),并不断重复,形成了类似印度节奏中的“dvitiya tâla”(短-短-长)。[4]最后出现的是“波斯舞曲”(Persian),这一舞曲突出的特点在于其半音化的音阶流动(见谱例5的第五和第六小节),这一段旋律在之后进行模进发展,构成了这首舞曲的主体部分。通过这三首各具特色的印度风格舞曲,为这一场景营造出了浓厚的异域氛围。



慶典结束之后,尼拉坎塔为了引出杰拉尔德,就让其女拉克美在集市上唱歌,于是拉克美唱起了“年轻的印度姑娘去向何方”(“Où va la jeune Hindoue”),这首咏叹调无论在故事还是音乐上都充满了异域风情。拉克美通过这一首咏叹调向众人叙述了贱民之女与梵天之子之间的爱情故事。因其中极具异域特色的钟铃之声,以及声乐花腔部分对于铃声的模仿(见谱例6),所以这首咏叹调又被称为 “银铃之歌”,也是女高音的试金石曲目之一。

通过以上歌剧片段的展示,可以看出德利布通过配器、节奏、旋律与和声等元素编织出了一个充满西方人想象的神秘的东方异域世界。但从中也可以看到德利布虽然是以一个西方作曲家的视角进行创作,但是也有对实际的印度音乐素材,比如在第二幕舞曲中对于印度的节奏体系“塔拉”的运用。东方的音乐元素与西方作曲技法相结合,由此构建起了《拉克美》这部歌剧独特的异域氛围。
(二)凄美爱情之刻画
在《拉克美》中,殖民者与被殖民者、使命与爱情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导致了拉克美与杰拉尔德之间的凄美的爱情悲歌。创作者对其爱情的发展进行了细腻的刻画,以下笔者通过“悲情性的人物形象”和“预言性的剧情发展”来对拉克美与杰拉尔德之间的爱情悲剧进行分析。
1.悲情性的人物形象
在这部歌剧中,悲剧性色彩主要集中在女主人公拉克美身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