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俄罗斯和东欧世纪末音乐
斯克里亚宾(Alexander Nikolajewitch Skrjabin, 1872—1915)出于神智学信仰,创立了一种音乐的玄学、一个神学和文化的神话。他热衷于建立音乐与色彩的联系,设想创立“色彩键盘”,有人称他为俄国的“印象主义者”。他的“神秘和弦”、晚期作品的“分裂”和弦的无调性、无运动概念动机的写作、“音块”的概念,预示了欧洲音乐的一个新时代。他作曲的主要作品有《普罗米修斯》《狂喜之诗》等。
拉赫玛尼诺夫(Sergei WassiljwitchRachmaninow, 1873—1943)虽长期生活在欧美,他的创作坚持走柴可夫斯基的道路,采用西方古典-罗曼化的音乐语言和俄罗斯民间素材,创作出被人称为“晚期罗曼化”作品。他的作曲既通俗易懂,又有一定艺术的价值的作品,如《死之舞》《c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d 小调第三钢琴协奏曲》《#c 小调前奏曲》《g小调前奏曲》等属于俄罗斯罗曼化音乐的保留曲目。
扬那切克(LeošLanáček, 1854—1928)作曲了歌剧《耶努发》(又名《养女》)、《卡契亚·卡巴诺娃》《死屋》以及其他声乐、器乐等。他继承了斯美塔那、德沃夏克所开创的捷克艺术音乐的传统,从更广泛的意义上理解他们所倡导的音乐中的民族精神。他并不认为,完整的民歌或民歌风格的旋律是唯一能体现出民族精神的手段。他认为,能否体现民族精神,主要在音乐所暗示的气质——某些特性音程、旋律进行的特征,还需要加上捷克文歌词的朗诵音调。穆索尔斯基现实主义色彩的歌剧、瓦格纳罗曼化音乐戏剧、德彪西象征主义歌剧、以及同时代人A.贝尔格的表现主义,都给扬那切克以创作启发,并将它们“捷克化”,成为一种新的受到国际公认的音乐风格。
席曼诺夫斯基(KarolSzymanowsky, 1882—1937)作曲了肖邦以后最伟大的波兰艺术音乐——歌剧《罗格尔王》、三部《交响曲》、钢琴曲和艺术歌曲等。德彪西、斯克里亚宾、斯坦拉文斯基与舍恩贝格等作曲家的音乐,对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20世纪初的“印象主义”、自由无调性音乐体现在他的作品里。
西贝柳斯(Jean Sibelius, 1865—1957)早期曾追随勃拉姆斯的风格,后来,在交响诗《芬兰颂》、七部《交响曲》和其他作品里,追求体现芬兰民间的音调,受到全世界听众的欢迎。他是格里格之后,北欧最后一位罗曼化作曲家。
二、20世纪音乐概述
在十九、二十世纪之交过后,新旧政治体制、各种政治力量仍在欧洲发生了激烈的争夺和战斗。在二十世纪上半叶,发生了两次世界大战。一次大战后建立的各国民主政体刚刚摆脱了封建势力的统治,不久又遭到纳粹主义的困扰。二次大战后,建立的以西方和东方两阵营的对立。世界政治呈现多元化的倾向。
西方文化艺术总的口号是“把19世纪消灭掉!”人们不再拘泥一种艺术哲学或艺术主张,在各种可能的范围里,开始了形形色色的实验。
西方音乐经过了长达一个世纪之久的罗曼的、罗曼化的滥觞之后,进入了理性的思索和实验。
三、一次大战前后的探索
一次大战之前,美国作曲家艾夫斯(CharlesIves,1874—1954)运用“拼贴”技法,做了复杂、非谐和的音乐实验。他的《和谐奏鸣曲》《第四交响曲》,把美国乡土音乐、教堂音乐、甚至贝多芬的动机,以超验哲学的口号,说出了内心听觉。西方音乐从开始以来,就有“摘引”手法。自九世纪的早期多声部实验,就对格利戈里圣咏进行“和音陪衬” 的加工。在他活着的二十世纪前几十年,人们对艾夫斯把“摘引”手法扩大到几个声部的“拼帖”的做法还不能充分领会。它的盛行在70年后的马勒复兴。他的小型作品《新英格兰的三个地方》《在斯托克布里奇的胡萨托尼克》《没有回答过的问题》更容易被大众接受。
巴黎的公众经过了世纪末时期的音乐后,很想换一种音乐来听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