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区革命音乐的功能与价值研究
作者 陈科宏
发表于 2024年2月

传承革命文化是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指导方针的重要举措。革命文化包涵土地革命时期的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和长征精神。而苏区革命音乐在土地革命时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记录了革命先辈的英雄品质,见证了光辉历史,是在中国社会发展的任何时期都不应被遗忘的精神文明表现形式。

一、苏区革命音乐及其研究意义

苏区,是指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至1937年9月由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建立的苏维埃红色政权区域。1931年全国231个县建立了政权,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影响了大半个中国。苏区革命音乐是革命文化的重要篇章。纵观近现代音乐史教材,对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的音乐集中于专业音乐教育、音乐创作、左翼音乐家的研究,而对土地革命时期各苏区代表性音乐作品、音乐事项、音乐家的研究着墨甚少。但苏区时期并不缺少革命音乐作品,据统计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苏区出版物中文艺出版物的数量及比重仅次于政治类出版物,其中“歌唱和各种活报剧、戏剧深受欢迎,尤其是话剧,由于它易于结合现实政治而风行一时”。与此同时,苏区革命音乐的受众群体相当广泛,广大群众在接受宣传教育的同时,也获得了音乐启蒙与娱乐。因而,苏区革命音乐不仅对革命运动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且不论从创作实践还是经验教训方面都对抗日战争及其后时期音乐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苏区革命音乐是中国共产党与苏区人民共同创造的精神财富,是对毛泽东文艺思想的早期实践,对于推动马克思文艺思想的中国化及大众化传播具有重要意义。因而,多方位、多视角阐释苏区革命音乐的功能与价值十分必要。将苏区音乐放置于整个苏区文艺史、中国革命文艺史、中国共产党党史中进行研究,能够从不同视角清晰再现中国共产党百年音乐史的一角,并可由此探讨苏区革命音乐在整个中国共产党音乐史及近现代音乐史中的地位与作用,具有一定的历史意义。此外,苏区革命音乐根植于基层,具备革命性、实践性、群众性的特点,研究苏区革命音乐,从不同视角阐释其功能与价值,有利于传承与发扬苏区革命音乐中蕴含的革命精神与时代精神,传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二、苏区革命音乐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苏区革命音乐的研究,最早可追溯至20世纪30年代中前期,以《红色中华》、《青年实话》等报刊中对中央苏区革命歌谣的报道与评论为主。因革命宣传需要及群众生活需要,《青年实话》又陆续出版了几本歌谣集。20世纪80年代,伴随红色文化史料整理工作的开展,苏区革命音乐史料也得以辑录,标志性成果是《苏区文艺运动资料》,摘录了关于苏区文艺问题的决议、文艺社团的章程、蓝衫社团与工农剧社的文艺活动轨迹、文艺评论文章、文化宣传活动的组织与实施等文献,对于了解苏区文艺活动的发生发展有重要意义。20世纪90年代,全国各省市开展了的革命文化史料征集工作,并组织进行深入细致、体系化的整理,其中有较多包含苏区革命音乐史料,如《闽浙赣苏区革命文化史料汇编》。此后,在史料辑录与汇编方面较突出的成果有:2013年由武汉出版社出版的《湘鄂赣苏区革命歌曲戏剧选编》展示了从1929年到1934年鄂东南地区的革命歌曲、戏剧创作和传唱情况。2017年由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中央苏区文艺丛书”,集中对中央苏区的文艺史料进行梳理,形成了七本系列书籍,进一步推动了苏区文艺研究向深化、细化、全面化发展。

苏区革命歌谣的研究是苏区革命音乐研究的另一热点,多从山歌与红色歌谣的角度研究,包含了红色歌谣的语言特色、教育传承等问题。成果比较突出的有桑俊的《红安革命歌谣研究》,结合文献史料和田野调查,对红安革命歌谣进行系统梳理,并结合个案探究其生产与传播规律。

本文刊登于《音乐生活》2023年12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