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 物
1.4 佳音长鸣 乐由心生——“杜鸣心风格”探寻 李丹芃
2.4 创新华夏民族传统音乐文化——唐建平民族器乐艺术创作成就评述 王安潮 肖慧芳
3.4 火凤凰定会涅槃重生——静谈方琼表演美学在音乐审美接受中的意象表达 武文华
4.4 当石倚洁的歌声响起——“闻音识君”中的艺术审美印象记述 武文华
5.4 乐动于心 岁月芳华——与陈钢先生的对谈罗怡婷
6.4 从跨界到认同——近10余年来杨民康对于中国民族音乐学发展的两次推进 张 林
7.4 雷佳:舞台角色的继承与创新——从歌剧《党的女儿》说开去 陈志音
7.10 她已闻到春的气息——听歌剧《边城》随感
紫 茵
8.4 音乐美学家韩锺恩教授的学术素描(1985—2003)
许首秋
9.4 语言即态度——作曲家郝维亚侧记 丛密雨
10.4 天行健 君子以自强不息——王中山的筝乐人生
王英睿
11.4 王士魁教授声乐课堂教学素描 梵 音
12.4 “我一直在追寻民族音乐的灵魂”——“上音民歌王”黄白教授集于一身的多重音乐标签 洪 艳
学术探赜
1.9 歌剧音乐研究的理论框架 徐文正
1.17 汉代初期的乐教思想研究(上) 张小雨
2.14 音乐表演的构思与练习 杨 健
2.20 汉代初期的乐教思想研究(下) 张小雨
3.11 谈俄罗斯第一部“中国”歌剧《满大人的儿子》
彭 程
3.16 18—19世纪俄罗斯钢琴教育史上的欧洲钢琴家
程佳音
4.10 礼乐为用的融通与转向——东北地区秦汉乐舞图像研究 史文露 王安潮
4.16 “旋相为宫”的历史探索及律学分析 崔 磊
5.10 论“符号矩阵”视域下贝多芬的社会理想——歌剧《菲岱里奥》角色框架研究 贾佳子
5.17 中国人的艺术审美旨趣——论“气”在音乐中的体现 武文华
6.10 应用民族音乐学视域下河北深泽坠子戏发展启示
刘东兴
6.14 张寒晖歌曲的历史及社会价值研究 黄 莹
6.17 古典诗词歌曲历史流变与当代传播 李冬梅
7.15 置于音响诗学中间的声音修辞与音响叙事
韩锺恩
7.19 岭南方志音乐史料价值及研究成果回顾 吴春明
8.13 中国音乐美学“韵”范畴及其相关问题再思考
韩 璐
8.18 中国艺术歌曲话语体系的阐释与构建(下)
郭建民 张 楠
9.12 中国人的艺术审美旨趣——论“韵”在音乐中的体现 武文华
9.16 逐光而行 行将致远——近十年《中小学音乐教育》的文本内容、学术特征及其未来展望
陈奇含 丁淑兰 汪 洋
10.9 以理解为方法:李吉提“音乐分析趣谈系列”中的“趣”与“智” 卞婧婧
10.14 溯源·传承——辽南皮影艺術之起源、延续研究 姚佳欣
11.10 也谈河南方言及其对河南筝流派艺术风格的影响
吴泽洪 陈文革
11.15 多重人文身份视阈下奥多耶夫斯基音乐美学历史叙事与呈现研究 赵 勇
11.19 中国人的艺术审美旨趣——论“妙”在音乐中的体现 武文华
12.12 自我、构建、渗透——《两架钢琴与打击乐的奏鸣曲》打击乐创作意识三题 于 矇
12.15 民国《锡报》“游艺座”专刊音乐资料撰稿人管窥
李晓春 唐佩柔
音乐评论
1.21 音乐生态批评刍议 王文卓 程三南
1.27 根植传统 音色交响——评赵季平中国民族管弦乐创作 谌 蕾
2.25 中国近现代音乐史著述中的史料探究——评《曾泽霖志忞考》的史料学贡献 秦雪峰
2.29 “吊诡”的几种含义——读《平行与吊诡》 刘 青
3.23 以赤子心、家国情谱写脱贫攻坚的人民史诗——观国家大剧院原创民族歌剧《山海情》 张雅坤
3.26 狂飙大西北 尽览民族韵——贾国平民族管弦乐《飘荡在苍穹》的创作特征 王 程
3.33 和乐中西之间,我们还需要“现代”音乐吗?——写在2021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教师新作品(管弦乐)音乐会之后 文子洋
4.21 结构与解构——论20世纪音乐中的二元叙事
郑艳丽
4.26 离散群体的音乐认同——评黄婉《凝聚族群的“飞地”音乐生活》 浦秋悦 杨泽幸
5.21 俄罗斯夜曲的第一个经典范例——格林卡的《离别》探析 王舒桐 孙兆润
6.21 中国哲学古典之美——评交响音诗《千里江山》 韩伟光
7.24 亦古亦今 楚韵和鸣——记编钟与民族管弦乐音乐会《和鸣》 翟雨虹
7.28 叶小纲室内乐《紫薇》文化意象研究
肖振华 孙晓烨
8.23 卷帙浩繁 兼容并包——姜之国《和声学教程》(上、下编)述评 单冰月
8.29 未完结的生命乐章——克里斯多夫·沃尔夫《时运门前的莫扎特》书评 谷宇飞
9.23 妥协抑或兼容——谈贾国平《宁波组曲》 张浩哲
9.27 “第十一届Con Tempo作曲比赛”获奖音乐会简评三帧 丛密雨 张宝华 付 莉
10.19 有法到无法:音组织中的中国元素——听《徐文正个人作品音乐会》有感 张 寅
10.25 天地万象 浪漫回响——评“乐韵”音乐会布鲁克纳《降E大调第四交响曲》 陈怡岚
11.24 为人民大众抒情 为伟大时代讴歌——《放歌新时代——喜迎二十大优秀歌曲100首》出版价值辨析 刘心纯
12.18 天音版《同心结》礼赞 李 岩
12.24 塑造·继承·创新——评国家大剧院版歌剧《拉克美》 黄晓瑶
南音之声
5.28 创作南音应新瓶装新酒——忆南音大师纪经亩 曾宪林
6.25 闽南民俗文化背景下的泉州南音人才培养 陈俊玲
7.54 泉厦地区弦管馆阁草曲传唱现状调查研究 黄月萍
音乐史学
7.35 音乐史分期法导言 刘经树
7.38 巴赫“复活”的“起点”——回溯门德尔松1829年指挥上演巴赫《马太受难曲》 张紫玉
8.32 罗曼者心中的音乐观念 刘经树
9.32 西方音乐史中的罗曼化与比德迈尔时期 刘经樹
9.36 俄罗斯抒情诗的发展与浪漫主义时期音乐的联系
陈闻起
10.28 法国罗曼化音乐的扩展 刘经树
11.28 奥地利和法国的音乐在世纪末 刘经树
11.32 契丹乐舞在满族歌舞音乐中的遗存 原 媛
12.29 论十九世纪、二十世纪音乐的发展 刘经树
12.32 探索十九世纪德国小提琴学派的演奏与教学法——以路易斯·施波尔与约瑟夫·约阿希姆的《小提琴学校》为例 刘祉祁
音乐视野
1.31 身心在场的阐释民族志文本写作 宋 瑾
1.34 俄罗斯17—19世纪初音乐文化发展探索
汤汉炜 彭 程
1.42 “前格林卡时期”俄罗斯艺术音乐的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