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沙江畔鱼水情
作者 王旭婷
发表于 2024年3月

1936年4月25日,红二、六军团按照计划,分别行进至云南丽江县城和石鼓镇渡口,准备渡过天险金沙江。之前,红二、六军团横扫滇西,军纪严明、秋毫无犯,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为穷人打天下的仁义之师的美名早已在丽江人民群众中广为流传。

当红军来到丽江时,国民党县长率土豪劣绅闻风弃城逃走,丽江老百姓打着横幅列队欢迎,向红军表示敬意。

進城后,红军打开官仓,把谷物分给穷苦百姓。群众积极支援红军,工匠主动报名到江边为红军扎竹筏,帮助红军做好渡江准备工作。同时,还有大量青年踊跃报名参加红军。

后来有老红军回忆当时的场景:“这是部队离开湘鄂川黔根据地之后,在新区第一次见到这样鱼水交融的场面。”

闪闪的红星

红军到了丽江,一面准备渡江,一面抓紧时间补充给养和物资。经过长时间行军,许多战士的衣帽和米袋都破损了,需要补充。于是,军需处的几个战士,便在丽江大研古镇到处寻找裁缝。

很快,战士们便找来了王大祺、赵武修、李育松等十几个裁缝。当时,整个丽江城里只有17台缝纫机,接到红军的任务后,他们连忙准备原材料、集中缝纫机,然后便分组没日没夜地赶制起米袋、短裤和军帽来。

王大祺所在的一组,干活比较麻利,两天两夜缝了280条米袋、186顶军帽和15条短裤。

本文刊登于《党员文摘》2024年4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