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轿车厅长”和“马车县长”

1949年,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第五兵团政委苏振华率部参与了解放贵阳的战役。之后,苏振华被中央任命为贵州军区司令员兼政委、贵州省委书记,担负起解放、接管全贵州的重任。
“修馆不修衙”的思考
贵州全境多山,土地贫瘠,山高谷深。这里“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地势,造成了“地无三尺平,人无三分银”的贫困。初到贵阳时,苏振华看着街上群众破旧的衣衫、苍白泛黄的脸庞以及佝偻的身躯时,心中不禁涌起一阵悲凉。
在讨论解放和接管贵州的工作方针和任务时,苏振华等人根据党中央“接过来,包下去,逐步改造”的接管政策,针对贵州地域偏僻、经济落后、人民困苦、土匪横行等复杂情况,领导制定了一系列措施。其中最重要的,便是治理贫困,解决群众的衣食住行基本需求。
“正确的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苏振华对毛泽东这句经典的论述感触很深。接管城市之后,如何让干部们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保持革命干劲,是苏振华思考的主要问题。
贵阳周围群山环绕,是当时中国最小的省城之一。两条十字交叉的街道,是当时贵阳仅有的大街,人们叫它“大十字”。国民党贵州省政府办公区曾设在这条街上,共前后两个院子,破败不堪,又脏又乱。
苏振华看到这里破败的景象,觉得有些奇怪,心想:谷正伦、何绍周这些国民党的“封疆大吏”,难道就廉洁到不肯修一座像样的办公楼?
这时,一个工作人员悄悄告诉苏振华说:“这就叫作‘修馆不修衙’!”
“怎么讲?”苏振华疑惑地问。

登录后获取阅读权限
去登录
本文刊登于《党员文摘》2024年4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