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月19日,“国家工程师奖”表彰大会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这是首次以党中央、国务院名义开展“国家工程师奖”表彰。81名个人被授予“国家卓越工程师”称号,50个团队被授予“国家卓越工程师团队”称号。
当天,获奖者之一、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中国天眼”(FAST)总工程师姜鹏正在贵州省平塘县大窝凼主持一场学术会议。由于团队正在推进望远镜阵列的事情,有些关键技术需要论证,所以表彰大会姜鹏只能请假了。“能够获得这份荣誉,既是对南仁东老师的告慰,也是对我们的鞭策和鼓励。”
“人民科學家”“时代楷模”南仁东在 1994年创建的FAST工程团队,承担了FAST建设、调试和运行的重任。30年来,这支队伍常年坚守大山深处,坚持不懈开展原创性技术攻关,为FAST按时保质建成及高效运行作出了卓越贡献。
筚路蓝缕筑“天眼”
1993年,在日本京都举行的国际无线电科学联盟大会上,多国科学家倡议“在全球电波环境继续恶化之前,建造新一代射电望远镜,接收更多来自外太空的讯息”。
以时任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副台长南仁东为代表的中国天文学家提出了一个大胆的设想——在中国建造一座大型单口径射电望远镜。
30年前,中国最大的射电望远镜口径仅为25米。以我国当时的科研水平、基建实力以及组织协调能力,建造一座口径500米的“庞然大物”的想法极其大胆。由于前期论证、设计、勘址任务繁杂艰苦,团队为此花费了十余年时间,深一脚、浅一脚走遍了贵州省境内近百个喀斯特洼地,最终确定将大窝凼作为天文台台址。
2009年10月,当博士毕业的姜鹏拖着行李箱第一次站在大窝凼基地时,现场的简陋状况远超他的想象。
“那里是个与现代文明几乎隔绝的地方,满目青山,只有几个低矮的工棚。”姜鹏说,“我那时候年轻,没觉得条件有多艰苦。”
据他回忆,工棚里后来通了电,但总是停;基地没有自来水,他们只能去山里取水,因为水源卫生条件有限,很多队员后来都落下了肠胃病;山里手机信号不好,队员们打电话经常要爬上山头找信号……
FAST工程施工一年后,基地的条件才逐渐好起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