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第一家个体经营餐馆:不只是胡同里的“破冰者”
作者 王立奎 李运恒 王佳慧
发表于 2024年3月

在北京市東城区翠花胡同,有一家外观不算起眼的饭馆,门口招牌上写着“中国个体第一家”七个字,这就是改革开放后中国第一家个体经营餐馆——悦宾饭馆。

悦宾饭馆的门头简单,头衔却是名副其实。1980年10月7日正式对外营业的悦宾饭馆几乎是改革开放政策的“同龄人”,由郭培基、刘桂仙夫妇创办。“饭馆才开张的头几天,还没开门营业,门口就排起长队,有的是来品尝饭菜的,有的是来看什么叫私人做买卖、什么叫改革开放的。”对于悦宾饭馆开业时的场景,第三代经营者、郭培基的孙女郭华已经听爷爷奶奶讲述了几十遍。

拿着马扎等来的手写营业执照

穷则思变。郭华说,爷爷奶奶当初想开饭馆不是因为手里有“闲钱”,而是因为家里太穷了。因为有五个孩子,一家七口就靠爷爷郭培基每月的工资生活,日子过得总是捉襟见肘。

20世纪80年代初,全北京的饭馆都是国营的。彼时,郭培基是北京一家单位的炊事员,刘桂仙有制作南方菜的厨艺,还在国营大饭店里帮过厨,他们早就有靠自己的手艺开饭馆改善生活的想法。“但是在20世纪70年代末,在吃饭还需要粮票的背景下,个人开餐馆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情。”郭华说。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举行,正式吹响了改革开放的号角。1979年4月,国务院在批转《关于全国工商行政管理局长会议的报告》中,首次提出恢复和发展个体经济,同意对从事修理、服务和手工业的个体劳动者发放营业执照。但真正了解相关政策的人并不多,“敢吃螃蟹的人”更是少数。

1980年8月,中共中央在《关于转发全国劳动就业会议文件的通知》中明确提出,“允许个体劳动者从事法律许可范围内的、不剥削他人的个体劳动”,有关部门对个体经济发展要积极予以支持,不得刁难、歧视。

本文刊登于《党员文摘》2024年4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