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段时间,路杨发给我她即将问世的三本学术专著的电子版,其中在博士论文基础上修订而成的《“劳动”的诗学:解放区的文艺生产与形式实践》一书日前入选商务印书馆的“日新文库”第三辑;《革命作家的战时迁徙与文学想象(1937—1949)》则被收入李怡、张中良先生主编的民国文学史论第三辑“革命文学与红色文学研究”,即将由花城出版社出版;关于新文学的论集《构造与重造:新文学的话语与形式》也列入“微光”青年批评家集丛,上海文艺出版社即出。
从2010年秋天路杨被保送到北京大学中文系读现代文学硕士算起,十几年的光阴逝去了,但对路杨来说,这逝去的时光已经沉积在这三本著作中。在电脑屏幕上“翻阅”这些我大都已经读过的文字,一时间有些激动。或许因为作为路杨硕士和博士阶段的导师,我见证了其中大部分文字或顺利或艰辛的创生过程,多少了解一些文字背后的心迹,也就似乎格外感受到它们的分量。
路杨2022年夏天重新回到北大中文系,任职于当代文学教研室,她近几年的学术研究也向共和国文学以及当代批评转向。不过如果对她的这三本著作做一个总体性的观照,可以看出核心话题领域是关于1940年代文学的,其中前两本都是20世纪40年代文学史领域的具体课题,而在第三本论集中,40年代文学也占据了醒目的位置。纵观路杨的40年代文学研究,可以说已经重构了一个天地玄黄的转折时代的综合视野。
大约在两年前,钱理群先生编辑了自己关于1940年代中国文学的研究论集,计五卷,总共近四百万字。我浏览钱老师发给我的论集目录,发现他把路杨关于他的1940年代文学研究的一篇评论文章《玄黄时代的“大文学史”视野——钱理群20世纪40年代文学研究的方法与启示》①作为五卷论集的代序,当时很为路杨感到欣喜。等疫情稍缓,我去看望钱老师,在一下午的长聊中,他谈到了对路杨这一代学人的期待,谈及他当初参加路杨的博士论文答辩时的兴奋,也提及他非常看重路杨对他1940年代文学研究的总结,但更加看重的是路杨的这篇文字所反映出的年轻一代学子在1940年代文学研究领域的新的问题意识和研究方法。这也启发我把路杨关于钱理群先生1940年代研究的论述与她自己的相关研究进行互观与互证。
在路杨的这篇文章中,她这样描述学界关于1940年代文学研究的拓展:
距离《1948:天地玄黄》初版二十年后的今天,“四十年代文学”研究已被证明的确是一座“富矿”。在近三十年的时间里,围绕战时中国的三大政治板块的文学研究热潮此消彼长,战时文人群体与文学活动的研究已细化到多个城市中心或地方区域,战时文学的生产、传播、接受等诸多环节机制,及其与战争、政治、市场、教育以及学术等各方面的关联视野亦逐步建立。伴随着“抗战文学”“大后方文学”“正面战场文学”“战时文学”等概念的提出,抗戰与建国、地方经验与国家想象、基层治理与战争动员、迁徙与流动、记忆与创伤等各种问题领域也相继浮现。各种各样的命名与议题的发明与开掘背后,都是对于新的问题结构与研究方法的持续探寻。
在某种意义上,路杨本人的1940年代文学研究也正代表了新一代学人“对于新的问题结构与研究方法的持续探寻”。她的上述三部著作即是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基于自己的学术旨趣和特点,锚定自己的研究场域,进而自觉寻求超越的结果。
路杨的博士论文《“劳动”的诗学:解放区的文艺生产与形式实践》所取得的突破,或许就体现在作者既是在1940年代的总体问题域中思考解放区的文艺实践,同时也试图探索解放区特定、特异和特殊的文艺生产机制,尝试在政治、社会、文化、艺术理论的综合性图景中思考文学问题,兼容了社会史、政治史、文学史、艺术史等多重视野,进而寻求方法论意义上的创新。我最激赏的是路杨聚焦“劳动”的范畴,在几乎是研究史的空白处“无中生有”地生发出诗学的议题。她在概念史梳理的基础上,把“生产劳动”理解为解放区建设中重要的政治与文化场域,由此再反观文学和艺术形式,从具体的形式实践当中,发掘具有整合性的“文艺”概念与实践的诗学,展示出一种有效的理解和阐释解放区文艺的研究视野。在路杨的研究图景中,“劳动”因此构成的是一种观念与实践、政治与文艺之间的中介性存在,一方面“劳动”在社会史的层面构成了解放区文艺的现实情境与实践主体;另一方面文艺生产又以形式实践的方式对具体的劳动实践进行组织、诠释与想象性的改造,最终呈现出生产劳动与文艺生产机制相互影响的微观研究视野。“劳动”范畴由此激发出一种强有力的历史动能,也使解放区文化政治中的联动机制生成了一种别开生面的整体性,背后彰显的是解放区文艺生产、社会生产与政治实践之间的统一性。而“劳动”作为一种具有整合性、开放性和生产性的诗学机制,在路杨的研究中也体现出一种能动的历史建构性,它勾连的是“创作主体的生成”“文艺生产工具的改造”以及“文艺形式的生产性”三大核心问题线索,也突破了我们关于“诗学”视野的理解,彰显出解放区文学艺术所具有的特殊的创造力,最终揭示的是解放区文艺与政治、生活之间相互生产的独异的历史关联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