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稿学、理论手稿学与应用手稿学
作者 王锡荣
发表于 2024年3月

中国的手稿研究热出现了,近年以七十八卷的《鲁迅手稿全集》出版为标志,手稿研究成果迭出,不仅课题项目多、研究论著多,而且影印出版多,国际交流也在增多,作为具有国际文本生成学发展背景的中国手稿学可说正在急遽兴起。这当然是值得欣喜的,但是在这热潮中,也存在着危机。从目前的研究热潮中可以发现一个特点:就是绝大多数研究都是围绕某件名人手稿的发现、某件手稿的释读与研判,某人手稿的写作背景、揭示某件手稿的相关史实考证,以及某部文学史上名著手稿的发掘、整理与出版等,而探讨手稿学原理、考察手稿现象的规律、探索中国手稿学基本问题的就极少了。不少手稿学基本问题没有厘清,因而给中国手稿学的发展带来不少困惑和迷茫。比如,就是“手稿”概念下的“初稿”“草稿”“底稿”和“原稿”,“修改稿”“改定稿”和“定稿”,“清稿”“誊清稿”和“终稿”等这些最基本的手稿学概念怎样界定,内涵怎样确认,都还存在问题①。这些概念不厘清,不仅对于手稿学的发展很不利,甚至给手稿学研究的表述都带来了困难和混乱。事实上,尚待厘清的问题且多着呢。以至于何为手稿学?何为理论手稿学?何为应用手稿学?甚至何为手稿?学术界都有不同的理解和用法,亟须予以厘清。

一、何为手稿?

要谈应用手稿学与理论手稿学,首先要明白何为手稿学。要明白何为手稿学,首先要明白何为手稿。

传统的“手稿”概念,指作者用不同的笔在不同的纸(或其他材质)上书写的文本②。这里有两个关键字,一是“手”,二是“稿”。这个“手”当然不是实指用手或手指去书写③,而是说,用手持笔即书写工具书写。对此我们姑且不予计较。而“稿”则基本上指成篇的文章和成部的著作的原稿。往往不成篇章的零散文字不计入内,而且不以篇章为形式的“非连续性”文字也不计入内。除了文字稿,在一般情况下,绘画、设计图也常常不被计算在内,更不用说篆刻、雕塑,包括木刻、石刻及铜版刻等。但是,这个概念严重限制了手稿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因为它不能解释何为“手稿”。难道同样用手持笔(不论哪种笔,抑或以刻刀代笔)在纸面上、木板上、石板上、铜版上,刻、写、画出来的文字、图画、造型,不就是某种形式的手稿吗?书写者用笔在纸上写个便条,或者签个名,不也就是一种手稿吗?书写行为,在本质上不就是书写者利用某种书写工具(笔、刀等),在书写载体(纸张、木板、石板、铜版等)上书写、刻画而留下的图、文及造型的行为吗?那么,所谓手稿,不就是书写者利用某种形式的笔,在某种书写载体上书写(刻画)的产品吗?只不过,作为“稿”,它可能只是一种阶段性产品,在这些“稿”转化为印刷品、雕刻品、成品之前,他们确实还只是“稿”,不是完成态的“作品”。但如果这种“稿”的形态就是它的最终形式,那么这种“稿”同时也就是完成品——作品。当我们用这个理念去看待“手稿”的时候,就发现了原有“手稿”概念的严重局限性:它仅仅只关注了用笔在纸上书写完成的成篇章的文稿这一种手稿形式,而忽略了其他与之使用同样生产方式生产的图文成果。然而没有人能否认,同样写在纸上的其他文本是手稿,画在纸上和一切材质上的图画、设计稿是手稿,直接使用刀具等工具在各种材质上刻画、雕凿的图文也是一种手稿,甚至直接用手(及手指)拿捏、揉搓塑形而成的雕塑品,不也更是“手稿”吗?因此,传统的“手稿”概念应当更新,应当用其最本质的生产方式和特征来重新定义。

据此,如果重新給“手稿”下一个定义,那么就是——手稿是书写者使用某种形式的书写工具(笔、刀以至肢体等),在书写载体(纸、木、竹、石、泥、金属、塑料、陶瓷、织物、皮草等)上书写、刻画、雕凿而留下的图、文及造型产品。由此观之,文稿是稿,译稿是稿,书信稿是稿,日记、笔记、便条、收条、题签是稿,画稿、设计稿、雕刻稿、雕塑稿,都是稿。因为都是用手持书写工具书写、刻画而生产的成果,所以当然是手稿。

新编《鲁迅手稿全集》就是据此理念编辑的,所收范围与上述相同,以至一些书刊扉页题赠,书刊名题款,印章钤印,均予收入。有人疑其已突出“手稿”范畴而成为“手迹”,但在“使用书写工具书写刻画而成”这一点上,二者并无不同,疑者实际仍以传统手稿概念来界定之,未免拘泥。手稿不必以是否成篇章来界定,“手迹”一词,在此与“手稿”同义,但在他处尚有“真迹”“笔迹”“书法”等义,即界定其为真实的某人笔迹,以及书法意义上的文本等义。“手迹”着重字迹,《辞海》释为“手写的墨迹”④,实即形态学⑤上的构形;而“手稿”着重在于物质形态的载体。《汉语大辞典》将“手稿”释为“手写的原稿”。“手迹”重在“迹”,仅指文字或图像,“手稿”则连带图文及其承载体。以纸质文稿而论,“手迹”仅指纸上文字,“手稿”则兼指文字及其纸张,例如当人们说“一页手稿”“一份手稿”时,是连带纸张及其文本字迹而言的,人们不会理解为仅指纸上的文本字迹⑥。

二、何为手稿学?

在此基础上,我们来探讨,何为手稿学?按照一般定义方法,可以定义为:“一门研究手稿的内涵与意义、手稿的形成规律与特点的科学。”

这里说的“手稿的内涵与意义”,可以指“手稿”作为学科概念中所包含的内涵与意义,也可以指具体的手稿图文所包含的内涵与意义。“手稿的形成规律与特点”,则可包含手稿与外部社会的关系,其中不仅有手稿的特点,也有手稿形成规律的特点。因此,手稿学的研究对象,从手稿的生产机制出发,可以包括手稿的范畴,手稿的形式,手稿的形成,手稿的类型,手稿的内容,手稿的形态,手稿的定性,手稿与作者,手稿与作品,各类手稿的特点,手稿学术语,手稿形成的方式、规律,手稿与外部社会的关系,手稿与社会场域的关系,手稿的发展史,手稿研究的方法,手稿学的历史,等等。当下国际上的手稿学,主要潮流还是注重手稿的生产机制研究。而中国的手稿学界,更多关注手稿本体研究,注重手稿的背景研究,包括从史料学、文献学、校勘学、版本学等角度,对手稿内容进行解读,从中发现新的史实,揭示、证明某个历史事件的真相,或对手稿与印刷文本进行比勘,目的还是为了发现手稿内容的相关真相。

但从学科建设的角度看,手稿学应当包含理论手稿学和应用手稿学两大部类。正如自然科学界有理论物理学和应用物理学、理论数学和应用数学、理论化学与应用化学等,手稿学也是完全可以而且应当分为理论、应用两大分支的,因为在手稿学研究中确实存在这两大具有相对独立特性的板块。实践中,中国的很多学者在使用中是把“手稿学”“手稿研究”混合使用的,而很多人所说的“手稿学研究”,其实是“手稿研究”,也就是应用手稿学的范畴,但是你当然不能说那就不是手稿学研究。

三、何为理论手稿学,何为应用手稿学?

按照上述的手稿学定义,手稿学研究可以分为两大部类:一类是围绕具体的手稿开展研究,研究其内容,考察其背景,解析其形成过程,其在文本生成学、史料学、文献学、校勘学、版本学、形态学、文物博物馆学等方面的意义与价值,归根结底都是围绕具体的手稿,从对具体手稿出发,探究手稿内容及其意义的研究,可以称为应用手稿学;而另一类则是围绕手稿研究的理论,从手稿学理论出发,探究手稿学的科学规律的研究,包括着重从社会学、传播学、场域理论、记忆理论、手稿发展史、手稿美学、手稿学理论框架等角度进行的研究,可以称为理论手稿学。

本文刊登于《南方文坛》2024年1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