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艺是当代诗歌、散文创作领域一位重要的壮族诗人和作家,在当代文坛具有相当的辨识度。他一直行走于诗歌和散文之间,寻找着抒情艺术的共同通道,以笔耕不辍的写作姿态出版了许多诗歌、散文作品集,如《朱红色的沉思》《云山朗月》《逝水流痕》《桂海苍茫》《边地无声》《瑶风鸣翠》《红土黑衣》《沿着河走》《除了山水 还有什么》《冯艺诗选》《相见》《广西当代作家丛书·冯艺卷》等。散文集《朱红色的沉思》《桂海苍茫》分别获第四、第八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骏马奖等多个奖项。散文《大瑶山的思考》获首届广西青年文学奖,《福屯,福屯》获2021《民族文学》年度奖散文奖,作家本人获2021年度青花郎·人民文学奖特别奖。冯艺的创作灵感来源于他不停地行走在广阔的地理空间之中,他对于诗歌、散文的创作充满虔诚,特别关注祖国的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因素。他的作品以江上清风、山间明月般的纯粹,以深邃的思辨性与苍茫的历史感,在喧嚣的文坛上特立高标。冯艺立足自己脚下的红土地,放眼广阔的世界,在行走的历程中,他不断发现、感受自然之美、人文之美,并将其诉诸笔端,他力求把自己的思想、感情与自己抒写的大自然和社会历史的一切都融为一体,他的写作是对时间的挽留,对空间的纪念。
一、山河地理中的人文情怀
文学地理,表征着作家与地理的一种特殊关系,既跟文学类型或文学作品产生的地理环境有关,也与作家赋予地理环境、空间地点的主观色彩有关。自然地理景观作为文学艺术创作的重要源泉和参照物,可为作者提供创作素材,激发作者的创作灵感,从而使作者创作出更加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作品。李白在《春夜宴从弟桃李园序》中说,“阳春召我以烟景,大块假我以文章”①,意为大地景物提供给人写文章的素材,大自然给予人们创作的诗意和灵感。这实际上就是一种将文学与地理紧密关联的创作思想。梁启超在《中国地理大势论》中就曾提到“文学地理”这一概念:“大抵自唐以前,南北之界最甚。唐后则渐微,盖‘文学地理’常随‘政治地理’为转移。自纵流之运河既通,两流域之形势,日相接近,天下益日趋于统一。”②梁启超一直强调地理环境对文学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其在文学上,则千余年南北峙立,其受地理之影响,尤有彰明较著者”③。到了鲁迅那里,虽然并没有明确提出“文学地理”这一概念,但同样表现出强烈的文学地理意识,“现在的世界,环境不同,艺术上也必须有地方色彩,庶不至于千篇一律”④。可见,每一处自然地理景观和地理环境都是独特的、非同质化的,而这也使得这一地域的文学审美特征表现出独具特色的地方色彩。
冯艺在散文集《除了山水 还有什么》中便明确了他的文学地理追求,“地理不仅是自然的风景,它还是一种人性和生存的氛围,一种生活和祖先的纪念,一种人景相映、休戚相关的情怀”⑤。中国传统文化中,山川、州域等地理,也是个人神智修养的依托。可见地理对社会发展和个人精神思想都有重要的影响。我们读冯艺的诗歌、散文时,不仅仅是被其文学艺术本身所吸引,而往往更会被其人生观和人生态度所感动,他用自己的人生甘苦和旅行体认留给我们的是美,是真诚,是感动。他的创作也像他的人生态度一样朴素、真挚,留给读者的是无尽的遐想和回味。冯艺在山河地理中书写着自己的壮志人生,在跋涉中突破小我,成就大我。冯艺行走的脚步,深入祖国大地,行走于多彩中华的山河地理之间,看阳光下波光点点的海岸线,听侗家三月的笙歌响起,望暮色中苍老的大山沉默。他书写着对故土、对民族、对祖国的深情厚谊,从广西北海到黄土高原、从新疆天池到东北长白山,把大半个中国走遍。他的足迹还遍布世界各地,从东京到巴黎,从俄罗斯到马来西亚。冯艺在行走的旅途中对地理有深刻的感知,以一种人景相映的情怀,记录对生活和祖先的纪念。面对他跋涉的履迹,我们对冯艺散文和诗歌的阅读获得了一种全新的审视与观照的视角。
人处于高天大地之间,大地上的山川河流以其视觉感知上的“大”,最宜于充当对心灵、人格的感召物,使人们能够敞开胸怀,以内心的高远境界与之对应。山河地理在人的精神活动中亦显出一种人格化和诗意化。地理对文学的发生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地理环境和区域文化不仅对作家的性格气质、审美情趣、艺术思维方式有着重要的影响,而且还影响着作品的人生内容、艺术风格、表现手法。从冯艺的诗集《相见》到散文集《除了山水 还有什么》《朱红色的沉思》《逝水流痕》《桂海苍茫》《红土黑衣》等都显示出以地理书写形式对中华山河地理的颂歌,特别是对八桂大地地理景观的呈现和刻绘,是冯艺文学创作的重要特征。冯艺的散文和诗歌聚合了自然天地的山水灵气和内心深处的思想智慧,展示人性的美质和人格的魅力,从而走出一条自由宽广的创作道路。
冯艺以细腻绵密的笔法展现了南国的物质景观,他写下了大量有关桂林、柳州、黄姚、宜州、榕湖、桂江、左江、德天瀑布、北侖河、涠洲岛等地的诗歌散文,详细考察了具体、真实的八桂地理场景,特别是这里的名胜古迹、历史掌故、风俗人情、地方特产等,表现了冯艺对他所生存的这片红土地的异常热爱。冯艺在直接体验、收集、考查、介绍八桂地理的相关情况后,全身心投入诗歌散文创作中,用文字抒写八桂地理场景。在冯艺的作品中,始终强调人作为山河地理的主角作用,没有人文气息的自然,是不会有诗意的。当冯艺置身桂西北的山石河流时,于亘古岑寂中捕捉住了沧桑历史的模样和时明时暗的人生光影。“一边漂流,一边思索,我觉得人生也如这漂流一般,总要经过很多险滩,激流,最后终究归于平淡。”⑥冯艺有着长期积淀内在于地方的审美经验,一座城、一座山、一条河、一处寺庙……都散发着思想的声音,表达着生命的记忆,诉求着感性的认同,成为他笔下散发着特殊生命气息的一个完整的世界。
冯艺的散文集《除了山水 还有什么》被收录在“我们丛书:壮族作家作品系列”,2019年由广西民族出版社出版。这部散文集收录36篇散文,集聚了冯艺散文的文化底蕴和人文关怀,既有对故乡山水风景和民俗文化的描绘,如《沿着河走》《家乡的记忆》等;也有对历史记忆的追思和缅怀,如《国殇二题》《走过雪山》等;还有对现实人生和日常生活的记录,如《像鸟儿一样幸福》《与书在人间》《其实 我们都没醉》等。在《除了山水 还有什么》中冯艺既写大山的旷达雄浑,也写乡村的风雨黄昏;既写祖国大地的美好风物,也写世界各国的文明遗迹;既写自然美景,也写人文历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