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地域山水画的文化自觉
作者 陈俣行 杨文韬
发表于 2024年3月

不同地区有不同的自然地理和地貌特征,这些自然景观直接影响到山水画的面貌。美术家们面对不同地域的自然风光创作出独特风格的美术作品。广西地处亚热带气候区域,奇峰似笋、河流似带,秀丽、恬静的自然风光,使广西的美术创作带有明显的秀丽柔美的审美倾向。广西美术家把美丽的自然资源和丰富的人文资源作为表现对象,勤于写生和创作,从而形成具有鲜明地域特色和时代特征的新田园诗画风。“漓江画派”正是新田园诗画风的集中体现。“漓江画派”的核心在于民族化和本土化。“漓江画派”将个体生命的当下感受与优美蕴藉的自然山水融为一体,在优美的自然风光中寻找精神家园。“漓江画派”是立足于广西美术的渊源流变来进行的,是对传统型绘画的建构和创新。这些建构和创新也是“漓江画派”顺应了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画坛现实主义、写实主义的潮流。黄格胜、郑军里等画家们紧跟时代步伐,彰显地域文化特色,创作出具有鲜明时代性、地域性的作品,为推动广西美术发展作出了贡献。“漓江画派”不仅成为广西文化产业的中坚力量,而且成为中国绘画界的中流砥柱。

一、历史上南方地域山水画的文化自觉

中国有丰富多彩的自然风光,这些自然风光直接影响到山水画的风格。艺术家们面对不同的地域自然环境,形成丰富多样的表现手法和多姿多彩的艺术风格。自然风光对美术作品风格的影响源远流长。在唐末宋初时期,天下大乱,文人墨客隐居深山,他们寄怀于山水。到了宋代,随着“崇文抑武”政策的实施,以及经济繁荣,画院的建立,世人欣赏和收藏逐渐成为风尚,推动了美术发展①。统治阶级热衷于书画,使得京城汴京聚集了画家,并且一些原本在西蜀、南唐的画家陆续来到汴京。这一时期汴京成为继唐代长安、洛阳之后的艺术中心。1127年,宋朝南迁,艺术重心转移到杭州。宋代整体来说,中原一带绘画成就突出,并与辽金地区形成艺术交流;江南绘画也有一定实力,聚集了一大批文艺人才;川西南部的秀美山水为川蜀山水画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自然风光滋养了画家们的笔墨,形成了各自的艺术风格。画家描绘出心中的山水,笔下的山水图景各不一样。而这种不同是画家从自然环境中提取图像符号的差异造成的。南北气候环境差异很大,为人们提供了广阔的表达空间和多样性的水墨语言,这也是山水画风格形成的原因之一。特色的地形地貌是山水画家的主要题材。我国幅员辽阔,以秦岭淮河为界,秦岭以南是平缓温暖的山脉,而秦岭以北是陡峭起伏的山脉。不同区域的自然景观是由不同的自然环境和地域气候因素共同造成的。南北不同的自然环境、地形特征和地域特征,导致了不同地区山水画家在灵感上的差异。山水画受地域自然特征和地域文化因素的影响是很明显的。中国山水画的创作不仅要把当地的自然风貌给表达出来,而且在技法上也会凸显出南方山水的地方特色,体现出南方山水画的朴素、秀丽以及树林茂密的景象。虽然看似简单,但却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南方的山水画以素雅、平淡天真为特色,构图横向展开。绵延不绝的构图方式,也与南北方独特的自然环境是密不可分的。中国山水画是以山水、云雾、点景、树木为描绘的对象。地质地形结构以丘陵为主。南方降雨量丰富,植物茂盛,经常出现烟雨迷蒙的景象,因此山水的情景呈现出一种浓厚的南方氛围。山水画家的作品给人以烟云缭绕的感觉,柔和的山川给人以层次感和弥漫的感觉。例如五代时期的董源以他生活的江南地区为主要素材,以轻盈柔和、平淡天真的笔墨意趣,成为后世文人画的楷模师范,为文人画的产生提供了直接的艺術榜样。他的传世名迹有《潇湘图》。他的画中大多是绵延不绝的山脉、江南丘陵的湖光山色。他的画中山清水秀,云雾弥漫缥缈,烟雾蒙蒙,河湖纵横交错,千石沟壑,绿树成荫,静谧幽深,具有优美的抒情意趣,展现了溪桥渔浦江南的一抹风景。董源的披麻皴,是将客观事物经过艺术加工之后所形成的。他在画中融入笔墨技法的主观感受,以探索其所表现山水的结构特点。宋代的米芾受江南地区自然山水的启发,创作出米点皴。其山水画的主要特点是用水墨笔刷出水平点,用干净的水墨笔墨润染,用浅色水墨染色,使中墨干纹,分层,然后交错到水平点的大小点上去。水墨在宣纸上的相互渗透,明暗分明,给人以波光粼粼的视觉,即朦胧、湿润的感觉。“米点山水”是米芾在烟雾弥漫的客观自然环境的影响下创作出的一种笔墨技法。米芾的儿子米友仁的《潇湘奇观图》描述的重叠的山峰和云层是用各种不同的墨色侵染而成。树叶用浓墨或淡墨去勾勒,看似潦草实则有严格的章法。他自称“墨戏”。笔墨是有地域性的,艺术家们用不同的笔墨技法,最大限度地表现出不同地域的自然景观的特征。

中国南方山水画的发展受到自然、文化、经济等因素的多方面影响。我们通过对南方山水画的表现的分析,可知山水画的发展史是水墨的表现力与创造力的历史,是水墨材料不断挖掘的历史,没有水墨材料就谈不上山水画技术的运用。

本文刊登于《南方文坛》2024年1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