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是一个多民族的省份,据统计这里分布着56个民族,可以说是中华民族的“缩小版”。这些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族音乐,有自己的语言,文字,风俗特点,不同民族间的文化各不相同,又有相似之处。每个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魅力,每个民族的音乐也别具一格,营造不同的音乐美,音乐都是相通的,人们总能通过聆听音乐,感受到其精神层面的意义是什么。贵州多民族的这个特点对于我们了解民族音乐文化有重要的资源。
一、彝族的民族文化
彝族是我国历史最久远的少数民族之一,文化也是源远流长,其历史可以追溯至新石器时代晚期。彝族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其中包括文字、礼仪、诗歌、舞蹈、音乐等。彝族的文字主要有彝文和汉文两种,其中彝文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至今仍在使用。其分布形式是大分散、小聚居,其中贵州毕节和六盘水这两个地方的彝族分布最為广泛。许多地域都有彝族村寨存在,还有一些地方由于彝族人口多,致使当地汉族人都被彝化了,原本应该说本民族语言的汉族人,在彝族人多汉族人少的情况下,潜移默化地会说彝族语言,还会唱彝族歌曲。比如,你走进贵州毕节,周围的彝族同胞实在是太强大了,他们都会说彝语,还会唱彝族歌曲,甚至一些汉族同胞在彝族同胞的影响和感召下学会了彝语,还能歌善舞,比一些没有接触过彝族文化、彝族语言的彝族同胞还了解彝族歌曲、彝族的节日,说起来头头是道[1]。彝族最隆重的节日有火把节、彝族年、庆年日等。
彝族还是一个酷爱诗歌的民族,所以很多歌曲的创作来源于诗歌、诗经等。其中彝族的铃铛舞和竹竿舞,被当地人一直传承至今,可以说历史悠久、声名远扬,影响相当大。彝族的音乐文化无疑是中国少数民族中最独特、最富表现力的文化元素之一,它的多样性和深远性使得彝族的文化得以世代相传,并深深影响着当地人的生活和价值观。彝族民歌是最为人们所熟知的彝族传统音乐形式。它通常以彝族的母语演唱,从日常生活琐事到古老的传统故事,从甜蜜的情歌到悲伤的挽歌,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各异,既有深情款款的抒情诗篇,也有引人入胜的故事叙述,充满了强烈的感染力和艺术魅力,涵盖了各种不同的主题和情感。除此之外,彝族还拥有众多其他类型的音乐表现方式。比如,彝族舞蹈音乐是一种非常受欢迎的表现形式,它常常伴随着舞蹈活动一起进行,通过独特的节奏和优美的旋律表现彝族人的生活场景和精神世界。另外,彝族的乐器演奏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如彝族的小三弦、大三弦、月琴等,这些都是彝族音乐的重要载体,也是彝族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彝族的音乐文化是彝族人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他们对生活的理解和感悟,也展示了他们的智慧和创新精神。
二、彝族的音乐形式及歌曲
《彝韵》——是一个集成,彝族歌曲大多收藏在其中,有酒歌、新民歌等类型,采用彝、汉双演唱的形式,真实而生动地记录了彝族同胞多姿多彩的民间生活。这些歌曲自古以来始终与他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他们用歌祭祀祖先,祈福消灾;用歌相识,谈天说地;用歌讲述历史,传授知识,传承文化。贵州彝族民间歌曲的风格都独具特色和魅力,例如《阿西里西》《芦红高原》等歌曲世世代代一直被人们广为传唱,还有《敬酒歌》传遍大江南北,其中《阿西里西》还编入全国统编的中小学音乐教材。还有一些学校用《阿西里西》这首歌作为广播体操运动时的伴奏音乐来播放,有的还根据这首歌编排创作了一支广播体操舞。据朋友介绍,贵州屋脊最高峰——阿西里西大草原就在她家乡附近,她从小就耳濡目染,听着彝族歌曲长大。彝族人性格豪爽、热烈奔放,彝族歌曲也一样豪放、豪迈,很有正义感。彝族是一个极其团结的少数民族,彝族人是一个热爱歌唱的民族,他们仿佛天生就会唱歌一般,只要一有闲暇时间,总会相约几个小伙伴高歌一曲,他们喜欢齐唱歌曲,而且还会“哟嗬哟嗬”自带音效,自造节拍。彝歌的节奏较为自由,音域宽广,旋律的起伏变化也比较大。
毫不夸张地说,彝族歌曲是贵州彝族同胞从生命和鲜血中流淌出来的天籁之音,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非常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