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门德尔松《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的演奏技巧
作者 陈瑜恬 夏小曹
发表于 2024年2月

费里克斯·门德尔松·巴托尔迪(Felix Mendelssohn Bartholdy)于1809年出生于德国汉堡,是浪漫主义时期的代表之一。由于受到其父母的影响,从小门德尔松便对音乐有着独特的敏锐和天赋,使其创作了大量的作品,其中历时6年完成创作的《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是他最成熟也是影响力最大的器乐作品之一。这首作品旋律优美动人,温婉清新,与勃拉姆斯、贝多芬、柴可夫斯基的三首《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并成为“世界四大小提琴协奏曲”[1]。

本文将以《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作为研究对象,分别从门德尔松的生平简介和创作历史背景、《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的不同乐章的作品分析、作品的演奏方法和技巧以及不同的版本对比四个主要方面入手,并结合笔者自身的练习经验,进行讨论和分析,总结出对演奏者更加有帮助的演奏方法。

一、绪论

费里克斯·门德尔松·巴托尔迪,是十九世纪德国的作曲家、指挥家、钢琴家,也是浪漫主义音乐的早期代表人物[2]。他从小在良好的教育环境和艺术氛围下成长的门德尔松,虽然只有短暂的一生,但是收获了巨大的成功,在欧洲音乐史上永远留下了姓名。1844年,他进行完成了为期六年的器乐创作《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成了他生命后期最成熟的创作之一。

《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在经历了西方音乐不断地发展与变迁,依旧久经不衰,使其成为音乐史上有着重要地位的小提琴协奏曲之一。笔者学习小提琴数年,曾学习并演奏此协奏曲,对这部作品有一定的了解及演奏经验,所以笔者最终将《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作为毕业论文的研究对象。笔者在寻找此部作品的相关文献、期刊和书籍时发现,国内关于《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的研究已经初步有了一定的基础,大多数为此作品的创作背景的研究到作品风格特点,对演奏技巧和演奏版本对比还比较少。基于上述原因,笔者在本文将通过网上查找的资料以及相关文献,对这部作品演奏技巧方面入手,试图对e小调进行更深入更全面的分析研究,寻找关于此部作品表演的理论总结[3]。

二、第一章 门德尔松的生平简介及创作背景

费力克斯·门德尔松·巴托尔迪(Felix Mendelssohn Bartholdy)于1809年2月3日诞生于德国汉堡一个家庭环境良好,具有艺术氛围家庭里。门德尔松从小便受到了贵族式的家庭教育,四岁时开始学習钢琴,七岁开始便分别师从胡梅尔和采尔特,深入学习音乐理论和作曲。1829年,才20多岁的门德尔松就指挥了巴赫的《马太受难曲》,对西欧音乐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推进意义。

1829-1831年间,门德尔松进行了长期的欧洲演出旅行,游历途中,门德尔松接触并认识了不少异国他乡的文学与艺术,也启发了他的作曲灵感,并陆续完成《意大利》、《苏格兰》、《芬格尔山洞》等充满了大自然的质朴气息的作品。

1833-1841年间,门德尔松返回德国并同时参与了科隆、伯明翰音乐会的演奏工作,同时他还革新了指挥法。在定居莱比锡后,门德尔松于1843年在当地成立了音乐学院,也是德国第一所音乐学院,并吸引了大量的学者和人才前来求学和任职。

1846年,门德尔松的健康情况急剧下降,后又因其姐姐的突然离世陷入悲痛之中,1847年姐姐离世后半年也跟随着离开了人间,结束了他短暂却幸福的一生。

门德尔松的生平只创作过两首小提琴协奏曲,其中一首《d小调小提琴协奏曲》是由其于13岁时创作,还有一首优秀作品便是大名鼎鼎的《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该部创作旋律动人,温婉清新典雅,与贝多芬、柴可夫茨基、勃拉姆斯并列为“当今世界四大小提琴协奏曲”。《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虽然轰动了整个欧洲,但是却是门德尔松耗费了六年时光才完成的杰作。他的好友斐迪南·大卫(Ferdinand David)是一个小提琴手,和门德尔松一起学习音乐,多次合作音乐会。1835年,在门德尔松担任了莱比锡管弦乐队的总指挥后,他聘请了大卫来担任小提琴首席,以提高乐团整体水平。1838年,由于感激大卫对乐团的长期支持,门德尔松在写信时透露道想为他写一首协奏曲,信中写道:“我想为你在这个冬天谱一首乐曲,我脑海里想到了一个e小调旋律,已经无法停止……”[4]。

由于门德尔松当时忙于举办多场音乐会,很少有时间可以静下来安心工作,使得这首《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被放置了多年一直没有完成。直到1844年,在享受过田园风光之后,门德尔松的灵感爆发,历经六年终于完成了这首为朋友而作的小提琴协奏曲。门德尔松在完成作品后第一时间写信与大卫沟通,在经过一次次的沟通,和结合了大卫的意见与修改意见之后,才最终定稿。

本文刊登于《音乐生活》2024年1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