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文化视域下中国民族歌剧表演研究
作者 朱玉
发表于 2024年2月

在中国歌剧的百年发展历程中,中国歌剧以其深刻戏剧情节和优美动听音乐旋律完美地结合,成为广大人民群众非常喜爱的艺术表现形式。新时代以来,中国民族歌剧用当代的表现手法,将先进文化、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其中,在多元文化发展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很好地推动了民族歌剧极大繁荣和发展。本文基于对中国歌剧表演艺术多元艺术特质的学习与探索,以代表性表演艺术家的个案研究为依据,为民族歌剧表演提供多样化的有益尝试,为民族歌剧在新时代的提升与发展作出应有的努力。

一、中国歌剧多元文化发展的现实背景

中国歌剧表演艺术,其源头可追溯到20世纪初期。1920 年黎锦晖的儿童歌舞剧拉开了探索中国民族歌剧表演艺术的序幕。创作了《麻雀与小孩》《葡萄仙子》《月明之夜》《小小画家》等集音乐、诗歌、舞蹈和游戏于一体的载歌载舞表演艺术形式。30年代聂耳创作的舞台剧《扬子江暴风雨》等,它们都是歌剧的雏型。抗战全面爆发后,随着延安鲁艺的创建和鲁艺师生创作的《农村曲》《军民进行曲》《滏阳河》《塞北的黄昏》《白毛女》等歌剧作品问世,特别是《白毛女》的创作,体现时代的重大主题,探索西方歌剧形式与民族音乐的完美结合,塑造出富有时代特色的艺术形象,成为后来歌剧创作的典范,具有里程碑意义。新中国成立后,歌剧《小二黑结婚》《洪湖赤卫队》《江姐》等一批优秀歌剧, 根植民族文化沃土、兼收并蓄形成丰富的演唱形式与艺术风格。改革开放以来,《白毛女》的创作模式又得以继承和发展,“表演原则与西方歌剧先进经验有机结合,使中国民族歌剧以其独特的神韵屹立于世界歌剧之林”[1]。

在多元文化发展的今天,中国歌剧表演艺术围绕先进文化、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中华文化沃土中,不断吸取优秀的养分蓬勃发展。2013年,国家艺术基金开始设立开放资助政策,国家加大力度推进艺术事业的发展规划引领,极大地激发了广大艺术工作者的创作热情,十年间推出了一批优秀作品,组织了一批品牌活动,培养了一批领军人才,社会影响力和公信力持续提升,为我国艺术事业繁荣发展贡献了重要力量。2017年中国民族歌剧传承发展工程对重点剧目给予全方位、立体式的扶持 ,取得了积极成效。“多元意为多种、多个,多元文化是一个复杂的综合体,它涵盖了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在历史的发展中多元文化相互交融发展,具有历史性与群众性,我国传统文化是一种多元文化,在历史的发展中多元文化相互交融发展。”[2]中国歌剧艺术受到多元文化的影响,具有多元化的文化特性,有新的视野和思想,有新的题材和内容,反应出人们的精神文化与意识文化的审美需求,形成了中国歌剧表演艺术融合文化和艺术的多维度表达。

二、多元文化视域下的中国歌剧表演艺术

西方歌剧艺术在中国音乐发展进程中已有近百年时间,在此期间,几代中国作曲家创作了许多经典歌剧作品,如《秋子》《白毛女》《江姐》等等。这些创作于不同时期的歌剧艺术作品,无论从艺术审美、音乐风格还是演唱技巧等方面都极具中国特色,是西方歌剧艺术本土化发展和与中国文化相融相生的里程碑式作品。中国歌剧是在西方歌剧艺术的基础上厚积薄发的产物。它深受西方音乐文化的影响,但又区别于西方艺术,在发展创作中使用西方音乐创作技法和形式,运用中国语言声腔艺术,表现中国文化的思想内涵。中国歌剧的表演艺术在演唱风格与表现技巧上,不断融入中国民歌、小调、戏曲艺术的演绎元素,在近百年的发展历程中创造出属于富有中国审美特色的表演形式和演唱方法。

(一) 以表演为主体——传递当代中国形象和声音

20世纪初,随着大批教会学校的建立,合唱音乐形式成为当时西方世界传播音乐文化的主要途径。教会唱诗班在教授合唱音乐的同时,将美声唱法传入中国,并成为当时主要的西乐演唱形式。由此,美声唱法的传入为中国歌剧艺术的创演提供了先决条件。此后,一批中外音乐家开始基于中国文化内核创作中式歌剧作品。比如1921年,俄罗斯作曲家阿甫夏洛穆夫就创作了歌剧《观音》[3],这是以中国文化故事为题材的首次尝试,其典型代表即是塑造了中国人所熟知的角色形象。歌剧《观音》使用西方歌剧创作结构,用美声唱法进行演唱,讲述了中国神话故事。阿甫夏洛穆夫的大胆尝试为歌剧艺术的中国化发展做好了铺垫。1937毕业于上海国立音专的陈田鹤创作了歌剧《荆轲》,这是中国人创作本土歌剧的早期尝试。

本文刊登于《音乐生活》2024年1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