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州地区“非遗”音乐传承现状调查研究
作者 任小芳 徐跃东
发表于 2024年2月

中华文明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由各民族优秀文化百川汇流而成。柯尔克孜族民间音乐艺术丰富多彩,以其鲜明的地域特色和独特的艺术表演形式,一代一代从过去传到现在,成为中华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润疆大背景下,新疆偏远地区“非遗”音乐传承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活力,本文通过对新疆克州地区“非遗”音乐类项目在当代的传承现状进行走访调研,提出传承发展的建议,以期对今后克州“非遗”音乐文化的传承提供参考。

一、克州地区非遗音乐类项目简述

(一)《玛纳斯》说唱

英雄史诗《玛纳斯》是一部规模宏大,色彩瑰丽的巨制,被称为“柯尔克孜族古代生活的百科全书”。千百年来,史诗《玛纳斯》口耳相传,与藏族史诗《格萨尔》,蒙古族史诗《江格尔》并称为我国三大英雄史诗。《玛纳斯》作为从古流传至今的活态口头史诗,是我国优秀史诗的范例。史诗描写了柯尔克孜民族的迁徙,柯尔克孜民族与其他部落、民族之间的往来与关系,展现出一幅古朴、壮美、多姿多彩的古代柯尔克孜社会生活的画面。史诗歌颂了英雄玛纳斯及其7代子孙带领柯尔克孜人民抗击外来侵略、争取自由幸福的故事,彰显了团结一心、自强不息的中华民族精神。

《玛纳斯》结合了民间诗歌的说、唱、诵的特点,具有戏剧的矛盾冲突性,是一部艺术价值很高的民间文学作品。通过民间艺人“玛纳斯齐”语言流畅、韵律和谐,铿锵有力、朗朗上口的表演将声、乐、情融为一体,以诗言志,以歌咏言,以声传情,用丰富的音调演唱,以精简、幽默的诗歌语言,深情并茂的表演,炉火纯青的艺术高度传递给听众。2009年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二)库姆孜弹唱

只要有柯尔克孜人的地方,就有库姆孜的琴声,库姆孜是柯尔克孜族音乐中不可或缺的乐器。当婴儿出生时人们弹着库姆孜,唱着“祝诞歌”“摇篮曲”表示祝贺,人们结婚时弹着库姆孜唱着“婚礼歌”为新人表示祝福,老人去世时人们弹着库姆孜唱着“葬礼歌”告慰亡灵,可以说柯尔克孜人的一生都有库姆孜相伴,从某种意义上说,库姆孜就是柯尔克孜人民的标志。

库姆孜是一种三弦弹拨乐器,由共鸣箱、琴杆、琴头组成,面宽约20厘米,面长约50厘米,头部呈梨形扁平状,琴杆细长,琴头调音处由3个木制旋钮镶嵌,琴身共鸣箱一般用松木、杏木制作。库姆孜的表演方式也是多姿多彩,有独奏、对奏、合奏,也可以为歌唱伴奏如库姆孜弹唱,一人或多人边弹边唱或自弹自唱。好的乐手可以弹出各种优美的琴声,可以表现万马奔腾的场面,也可以表现高山流水的宁静,可以弹出劳动生产场景,也可以弹出欢快舞蹈的喜庆,库姆孜在乐手们的高超技艺下可以发出急如马蹄、狂风暴雨的声响,感染力极强。它和史诗《玛纳斯》一样已成為柯尔克孜民族的瑰宝。2008年被列入中国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得到很好的保护和传承,越来越多的人也都加入到库姆孜奇的队伍。

二、克州地区非遗音乐类项目传承现状调查

新疆第三次工作会议以后,文化润疆的大背景下,克州更加重视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在一些重要节日的现场都要表演民间音乐,通过演出让更多的群众和游客深刻体会非遗文化的艺术魅力,让优秀传统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承。本文通过对非遗音乐传承与保护做了实地调研,并提出参考意见。

(一)民间传承

民间传承是最基础的传承方式,主要以家庭为单位进行,也有师徒形式的传承。2022年7月,笔者来到克州阿合奇县调研,阿合奇县被誉为“中国玛纳斯之乡”“中国库姆孜之乡”,丰富的传统文化反映了柯尔克孜人民的智慧。阿合奇县是我国史诗《玛纳斯》重要流传地之一,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民间口头文化的蕴藏,20世纪涌现出我国最著名的《玛纳斯》演唱大师居素普·玛玛依,在他老人家的带动下,阿合奇县现已拥有了一支老、中、青、少四代史诗歌手队伍,此次调研我们拜访了他的徒弟苏云都克·哈热。

苏云都克·哈热,柯尔克孜族,1981年5月7日出生于阿合奇县苏木塔什乡阿合塔拉村,从十岁开始跟随居素普·玛玛依大师学习演唱《玛纳斯》。调研时了解到,他自幼受奶奶的影响喜欢上《玛纳斯》,在年轻的时候有一次放羊,由于太过于投入学习玛纳斯,结果羊什么时候丢了都不知道,在路上也是边走边背玛纳斯,这种如痴如狂的状态让别人以为他中邪了、疯了。

本文刊登于《音乐生活》2024年1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