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美育的发展丰富了学生的内心世界,有助于更深刻地感受、理解和体验音乐,更加关心周围的世界。在这个过程中,创造性游戏具有重要意义。为了揭示创造性游戏在培养学生音乐美育的过程中的作用和影响,作者研究了音乐课堂中运用各种游戏方法的效果。关于孩子在游戏中扮演什么角色,以及通过玩游戏,他们学到了什么,我们将其视为一种游戏活动,同时也是一种有效的教育和培训工具。
各国的专家为学生游戏理论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揭示了其社会性质以及在教育中的作用。将学生游戏与学习相结合是实现学生全面发展非常有效的途径之一。音乐课堂上特别需要有效的教育方法,使教学中实现情感和理性的统一,这显著提高了培养创造性个性的效果。因此,在基础教育阶段培养学生的音乐感知技巧和创造性灵感是音乐教育的重要任务。
每个人的精神发展都以个人的活动为基础,主要体现在需求和兴趣的形成,理想的抉择以及人生意义的确立等多个方面。因此,对艺术的热爱成为个体精神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具备独特的主导地位。音乐美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多方面的个性发展,对于推进学生实现全面发展意义重大[1]。在教育过程中,教师要依据神经心理学的科学依据,适当的选择和调整最适合的教育方法和手段,从而达到最佳的教育效果。
一、能力在神经心理学中的形成与重要性
在神经心理学研究中指出,能力是一种基于特殊神经系统特质的能力,这些特质在不同类型的活动中形成,它们构成了一个统一的动态系统。因此能力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它们的形成涉及到将神经系统特质有意识、有选择地转化,以适应不同工作类型的要求。
从创造性活动中能力形成的特点出发,科学家们认为,它们的发展与知识的深入、技能和行动的习得密切相关。巴甫洛夫的理论也证实了:技能和习得的物质基础是在大脑皮质中形成的临时连接[2]。而这些连接的形成速度、强度和灵活性取决于神经系统的特质,这些特质是心理活动的基础,同时也构成了个人的特点。
尽管能力的发展过程与技能的习得密不可分,但不应将它们视为相同。技能可以在任何工作领域、任何活动中培养,即使工作过程是机械性的。然而,对某种类型的工作能力需要将思维、感觉和创造性态度主动地纳入其中。将问题形式化处理可能导致能力的丧失或未被发现。相反,对工作的创造性态度将使能力提升到更高水平,并促使其成功发展提供条件。
根据捷普洛夫的观点,“能力”[3]这个概念包括三个特点:1.能力被理解为区分一个人与另一个人的个体心理特征;2.不仅仅是不同的个体特征,而是与成功执行任何活动或多种活动相关的特征;3.“能力”的概念不仅仅是指已经在个体中积累的知识和技能。
能力是个体的特性,不只包含了现有的知识、技能和素质,也反映了学习这些知识、技能和素质的容易程度和快慢速度。所以,组织音乐教育过程时,要注意一个事实:多种音乐活动能够根据个体的生理特点,最大限度地发展音乐能力。
二、创造性的培养促进人格的形成
根据国内23版义务教育学生音乐教育课程标准,义务教育阶段音乐教育应该覆盖所有学生,而这个阶段音乐教育的主要任务与其学习音乐的技能相比,更应该被看作是塑造他们的精神世界的过程。研究和建模学生创造性发展的过程非常困难,因为创造性行为是个体化的,并且往往发生在潜意识层面。创造力本身不是可以教授的,但是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本能。为了促进这种培养,需要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和音乐作为一种艺术形式的特殊性。音乐创造性活动的积极结果是其感知能力的积极发展,这在个性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音乐创造性活动的特点是,在创作过程中,不仅可以记录下即兴创作的结果,还可以让孩子们了解最具特色和最重要的表現手段。音乐知识在这里不是通过训练和教学方法来解释的,而是通过自主寻找适合表达情感形象的手段,在即兴创作和分析音乐表现技巧的过程中获得的。它们集中在新的音乐知识中,使用这种教学方法更容易理解、接受和记忆。找到的表现手段转化为基础知识,体现了音乐思想在整个作品中的语境,同时也是相对独立掌握的音乐理论概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