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校的音乐专业通常侧重音乐基础理论、音乐技能方面的培养,强调技巧训练。英国高校的音乐专业更加重视综合素质的培养,除了音乐理论和历史,还强调创作、表演、技术应用等,实践性课程较多,学生有机会参与不同类型的演出。这种区别是两国的文化、学习习惯、培养理念和培养思维多方面的差异所致。两国的音乐专业人才培养各有优势,而通过分析两国高等音乐教育的区别,汲取英国在音乐专业人才培养上的优点来丰富中国音乐专业人才培养内容,可以帮助我国高等音乐教育实现更好的发展。
一、多元化文化下中英大学音乐专业培养概况
中英两国作为两个历史悠久、拥有各自独特音乐传统的国家,其在音乐专业人才培养方面所积累的丰富经验和独特模式日益受到瞩目[1]。
在中国,综合性大学音乐专业本科教育颁发的学位为“文学学士”,所培养的人才主要服务于各类音乐创作和表演活动,为了增强学校的招生竞争力以及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国内的许多高等音乐院校在培养目标的设定上将音乐表演、音乐教育、音乐管理甚至音乐学的内容纳入其中,以此来培养能够全面发展的综合型音乐人才[2]。
在英国,学生有机会通过选修不同模块的课程,如音乐表演、音乐研究、音乐教育和音乐管理等,塑造自己的专业能力。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完成各个模块的考核,获得规定的学分方可毕业。培养周期为期3年,每学年分为春、夏、秋三个学期。英国综合性大学的音乐专业在培养复合型、应用型人才方面具备独特的优势。其毕业生不仅在学术水平上表现出色,同时具备扎实的音乐表演技能,还展现出较强的艺术管理能力,使他们在就业市场上拥有较强的竞争力[3]。
中英两国的高等音乐教育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呈现出各自独特的发展模式。中国注重将音乐表演、音乐教育、音乐学等多个领域融合,以培养综合(一专多能)且全面发展的音乐人才为目标;而英国则强调学生自主选择学习方向,培养了一批既具备音乐才华又具有艺术管理能力的复合型人才。这些不同的模式和经验,无疑丰富了全球音乐教育的多样性,也为培养更具全球视野的音乐人才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二、多元化文化下中英大学音乐专业培养区别
(一)传统文化差异带来的音乐风格差异
传统文化的多样性在音乐风格塑造方面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国传统文化注重和谐与平衡,体现着深厚的内涵。中国音乐更强调情感的表达,通过旋律和音调传达情绪,使听众深陷于情感的境界。相对而言,英国音乐更强调个体表达和情感的深度。英国音乐通常用来反映作曲家或演奏者的内在情感世界[4]。
传统文化的差异不仅体现在音乐创作中,还对高校音乐专业人才培养内容产生显著影响。在中国的音乐文化传承中,传统音乐更多是作为基础音乐教学的衍生课程存在,通过在基础音乐教学上增加与传统音乐相关的教学内容,实现传统音乐文化在音乐专业人才群体中的传承和发扬。
英国的地方大学也积极践行地方音乐文化的传承与研究。例如,苏格兰格拉斯哥市的格拉斯哥大学开设风笛专业和苏格兰音乐研究专业,致力于保留和传承苏格兰音乐的独特风采[5]。中国的传统音乐文化传承是基于已有音乐专业人才已有的音乐基础上融入与传统音乐文化相关的内容,与中国音乐高校在传统音乐上的传承方式相比,英国大学在传统音乐的传承方式上是将传统音乐作为单独的专业进行教学和人才培养,这种培养方式因为对音乐基础并无过多要求,因此准入门槛更低,在不需要具备一定音乐基础的情况下也能选择相关专业进行学习和钻研。
(二)社会文化差异带来的学习实践差异
中英两国的社会结构、价值观念以及音乐在社会中的地位的不同,直接导致了两国学生在音乐学习实践中的差异。具体而言,中国的高等音乐教育强调基础训练和集体合作,注重传统技能的传承;而英国的高等音乐教育则更注重个体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