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源情报:智能媒体时代认知安全的关键资源
作者 陈昌孝 晁帅 王梓晗 姜文博
发表于 2024年3月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与互联网的普及,开源情报正在越来越成为现代情报体系中不可或缺的情报来源。美国第二任中央情报主任霍伊特·范登堡曾表示:“依靠发掘公开资料可以获得大多数的情报。”随着智能媒体时代的到来,基于网络平台的信息攻防成为各国关注的重要领域。由于开源情报与信息攻防在近年来的巨大进步都源自于其根植于互联网与信息技术的特性,因此两者的结合具有超乎想象的契合性,源自于互联网的公开情报正在成为引导信息攻防的关键资源。

开源情报的概念与应用

开源情报这一概念最早兴起于20世纪30年代,英国工业情报中心通过对德国海关的进出口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做出了德国正在整军备战的判断,随后开源情报的价值得到了各国的重视。在持续不断的概念发展与情报实践中,各方对于开源情报得出了多种不同的定义,这些概念在大体上可以概括为:开源情报是指从公开数据中获取的情报。这里的公开数据包括学术论文、研究成果、新闻期刊、国家统计数据等。随着社会信息化程度的加深与数字社会的发展,各类软件借助麥克风、定位系统、摄像头等传感器所收集到的信息也成为了开源情报中的一部分,比如,自动驾驶系统对于周边3D地图的不间断绘制、外卖软件对于地区口味偏好的不断分析、打车软件对于人员流动信息的推测等。这些从开源信息中收集到的情报正在成为现实行动的重要依据以及情报相互验证的重要佐证。

随着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传感器正在通过“监视”我们的生活来服务我们,现实生活数据化这一过程越加剧,开源情报的威力就越巨大。据估计,从开源数据中挖掘出来的情报约占情报总数的80%,且这一数据还在不断增长。相比于传统情报,开源数据中所发掘的情报还具有更多的细节与解释空间,往往多条开源情报的相互佐证就能够得到一条全新的情报,这就使得开源情报的收集具有极强的复利效应。

美国第二任中央情报主任霍伊特·范登堡

在近几次冲突中,开源情报正在超越原有的宏观社会情报分析的范畴,成为战场实时引导炮火打击的“即时消息”,随着开源情报对于战场杀伤链以及OODA环融入程度的加深,开源情报的威胁程度正在不断增强。2014年克里米亚危机期间,美国指责俄罗斯正规军在公投未完成的状态下进入克里米亚,但苦于一直拿不出证据,直到对一名俄罗斯士兵发在Twitter上的自拍照中的自然景观进行分析后,得到了自拍地点的大致位置,再用卫星进行变轨拍照,最终获取了俄方部队的宿营地照片。这样严峻的安全形势迫使俄罗斯在2019年通过法案,要求士兵在未经批准的情况下,不得在网络上暴露军人身份或泄露任何有关军队的照片、文字、视频等信息。此外,开源情报还可能被应用于引导炮击、引导空袭、分析敌方力量调度、评估敌方推进进度以验证前线情报等。美军在阿富汗等地执行反恐作战任务时就遇到了类似的困境,当地的武装反抗组织会通过“附近的人”功能来监控驻地美军的活动状态或者装扮成为当地的少女进行搭讪套话,以此获取相关信息,为可能的袭击提供信息支持。

开源情报的威胁性来源

开源情报的本质是信息技术对于信息传播与信息提取两方面的加持,这是其威胁性的主要来源。信息技术的发展一方面以社交媒体的形式,从信息传播层面加剧了个人与社会生活数据化、信息化的水平;另一方面,信息技术所带来的大数据分析又使得从海量数据中抓取情报成为可能,从而在信息提取层面提升了开源情报的利用价值。

社交媒体的出现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生活,人们通过以图片、文字、视频的方式分享自身的生活状态来实现个人社交价值。然而这种分享在不经意之间就已经泄露了大量个人信息以及个人活动环境的信息。这些信息包括个人的相貌特征、声音特征、性格特征、偏好、价值观等,还包括个人所处的社会环境、图片所记录的自然环境或者不经意间暴露的间接信息。

本文刊登于《军事文摘》2024年3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