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太的“北约化”
作者 杨嘉康
发表于 2024年3月

2023年7月11—12日北约峰会在立陶宛首都维尔纽斯举行。日本、韩国、澳大利亚和新西兰领导人出席了此次峰会。这也是自北约马德里峰会后,印太四国连续第2年参加会议,这使得印太“北约化”议题再次升温。在涉及中国的议题上,峰会公报称中国的野心和胁迫性政策挑战了北约的利益、安全和价值,中国对北约构成“系统性挑战”。这一表述揭露了北约染指印太,意图威慑中国的战略野心,显示出美国将对印太的安全关切并入北约安全政策轨道,引入北约同盟体系的安全策略,印太事务处理呈现出印太“北约化”的特点。

印太“北约化”的演进

冷战结束后,作为区域性防御组织的北约使命并未因此结束,在美国的控制下逐渐成为美国建立和维系战略影响力的工具。当前全球地缘政治关注焦点正转向亚洲。全球化大背景下随着美国战略利益的扩展,北约势力向印太地区的扩张成为必然。从介入安全领域开始,北约在印太地区战略竞争的触手不断向经济、军事、科技等领域延伸。

拓展双边或多边关系挤压中国政治空间。北约涉足印太地区始于其扩展与日韩澳新建立联系国机制。2016年,北约与日韩澳新四国在比利时布鲁塞尔举行政治会晤,加速与上述四国的政治接触。2021年,北约制定“北约2030年议程”提出广泛介入全球事务特别是“印太事务”的发展战略,北约与印太区域国家的互动不断增强。2022年4月,北约马德里峰会首次邀请日韩澳新领导人参会,讨论全球力量平衡的转变和中国的崛起问题。2022年5月,北约军事委员会主席同四国防务负责人举行会谈。“北约+亚太四国”合作从非传统安全领域逐步扩展到传统军事安全领域。2023年1月,北约秘书长斯托尔滕贝格出访日韩,声称跨大西洋和印太地区安全紧密相连。斯托尔滕贝格在韩国发表演讲时称中国对西方的“价值观、利益和安全构成挑战”。美国在印太地区织密多边联络机制,美英加澳新“五眼联盟”、美日印澳“四方安全对话”机制、美英澳三方安全合作机制使北约的政治触角不断延伸,加剧地区安全架构碎片化,破坏印太区域一体化进程。北约通过加强区域盟国的联系,“塑造中国周边的战略环境”实現对中国的战略围堵。

2023年7月11日—12日,在立陶宛首都维尔纽斯举行的北约峰会

凸显安全议题强化军事合作威慑中国。安全问题一直是印太事务讨论的焦点。2022年新版《美国印太战略》视印太为“优先战区”,美军加速落实“太平洋威慑倡议”,大力推进“印太海域态势感知伙伴关系”,明确将朝鲜半岛、东海、台海和南海局势列为“首要安全关切”,通过与北约盟国、区域内伙伴国开展高频次、多领域军事行动,不断提升威慑强度,展现其维护印太秩序的能力与决心。一方面加强对话磋商,实现态势共享。斯托尔滕贝格称,随着形势变化,安全已不是区域性而是全球性议题。北约需要加强同区域有关国家开展对话磋商,共享安全态势,共同应对全球性安全挑战。从2014年开始,在“伙伴互操作性倡议”下,北约建立“互操作性平台”,韩国、日本、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都积极参与其中,共享讨论互操作性相关问题的磋商渠道。2022年9月,北约召开年度核政策研讨会,议题涉及中国加速核建设和战略武器军备控制等,并对所谓“中国迅速扩大核武库”表示担忧。2023年4月,北约秘书长斯托尔滕贝格与日韩澳新四国外交代表在比利时会面,探讨深化北约与“印太四国”在海上安全、网络空间、军备发展等军事领域合作,应对来自中国的挑战。另一方面,加强区域间联合军事演习,增强协作动能。近年大规模的演习有:2022年6月—8月北约在夏威夷群岛和南加州附近海域举行“环太平洋-2022”联合军演,其中美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等都出动了本国最先进的武器装备,加大演练先进装备与作战概念的力度;2023年6月23日,北约邀请日本参加自北约成立以来规模最大的空中演习——“空中卫士23”联合军事演习。

本文刊登于《军事文摘》2024年3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