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在中亚的地缘战略角力
作者 陈悦 吴敏文
发表于 2024年3月

中亚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历史文化背景,以及富有能源、矿产等,几乎不可避免地涉入大国竞争。在刚刚过去的2023年,不仅欧盟、土耳其、伊朗、印度、日本等国家和组织与中亚国家举行多场双边、多边高层会晤,而且欧盟、海湾阿拉伯国家合作委员会、美国、德国均与中亚五国(以“C5+1”模式)举行了峰会,仅此就足以说明中亚五国的重要性及大国对中亚的高度重视。

形势与特点

“中亚”作为地缘政治概念,最先由德国地理学家亚历山大·冯·洪堡于1843年提出,主要指位于俄罗斯、中国、印度、伊朗、巴基斯坦等大国或地区性大国中间的亚洲中部的内陆地区。狭义的中亚一般指从苏联解体分离出来的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土库曼斯坦五国,广义的中亚有时也将周边国家如阿富汗算进去。

在地理位置上,中亚处在欧亚大陆的结合部,扼欧亚大陆交通之要冲,是东进西出和南下北上的必经之地。另外,中亚西滨里海,中亚及里海地区的石油储量估计有约2000亿桶,约占世界石油储量的1/4,已探明天然气储量达7.9万亿立方米,被誉为“第二中东”。中亚地区还盛产谷物、棉花等经济作物。这使得中亚在地缘政治上的地位和作用更加突出。冷战结束后,中亚更是具有重要战略缓冲地带的意义。

冷战期间,中亚五国都是苏联的加盟共和国,即使存在矛盾与问题,也是苏联内部事务。1991年底苏联解体,中亚五国分别独立建国。这为外部力量进入中亚、对中亚国家和地区施加影响提供了机会。2022年2月24日,俄罗斯对乌克兰发起“特别军事行动”,延续至今,搅动世界局势,也影响大国在中亚的地缘角逐。中亚地缘角逐主要有以下特点。

地区内国家之间存在矛盾,甚至诱发冲突。中亚地区主体民族包括哈萨克族、乌兹别克族、吉尔吉斯族、塔吉克族、俄罗斯族、维吾尔族、鞑靼族、东干族、蒙古族。苏联解体导致原本同属于苏联的中亚五国之间,复杂的政治问题、族群对立、社会分裂、不同宗教信仰之间的矛盾也发展凸显出来,敏感的民族感情和现实问题交织,致使矛盾激化,甚至兵戎相见。一件与土地、水资源、施工建设等有关的小事最后可能升级为交火事件,伤亡数人、数十人并不断积累,埋下酿成更大冲突的仇恨种子。

中亞五国曾经都是苏联的加盟国

在2010年至2019年的10年间,吉尔吉斯斯坦与塔吉克斯坦之间的边境冲突就高达155起。2021年5月初,吉尔吉斯斯坦与塔吉克斯坦两国边防军又一次激烈交火,导致共13人死亡,百余人受伤。2022年1月27日晚,吉、塔两国边防军人发生冲突,造成共17人受伤,1人死亡。当事军方次日就冲突举行谈判后达成停火协议。可是,同年9、10月,吉、塔两国边防部队再次发生空前军事冲突,造成数百人死伤,数十万人流离失所。

域外势力渗透中亚,导致地区局势更加复杂。2021年8月,美国从阿富汗撤军,结束延续20年的阿富汗战争。这成为对中亚地区产生前所未有影响的重大事件。塔利班在阿富汗卷土重来,与其相邻的中亚国家如土库曼斯坦、塔吉克斯坦等,都被动地加强了边境地区的防务。由于美国支持的阿富汗政府的副总统萨利赫是塔吉克族,在塔利班重新执政后,萨利赫率阿富汗塔吉克族人坚持抵抗,最后因抵抗失败退入塔吉克境内。还有一些前阿富汗政府军部队集体逃往乌兹别克斯坦和伊朗等邻国,导致与相关国家产生纠纷。

另外,域外大国对地区国家施加的影响,也导致地区国家的骚乱和局势动荡。如2005年发生在吉尔吉斯斯坦的“郁金香革命”,导致当时的阿卡耶夫总统下台。几乎与此同时,哈萨克斯坦发生“橙色革命”,被总统纳扎尔巴耶夫用铁腕制服。但是,此类因素造成的地区局势动荡并没有停止。2022年1月1日,哈萨克斯坦因液化天然气价格上涨引发骚乱。5日,哈萨克斯坦总统托卡耶夫宣布全国进入紧急状态。随后,在以俄罗斯为首,包括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塔吉克斯坦、亚美尼亚和吉尔吉斯斯坦等6个成员国组成的集安组织的干预下,事态获得平息。

同年7月1日,乌兹别克斯坦的卡拉卡尔帕克斯坦自治共和国一些民众因对宪法修正案中对自治共和国地位的定位不满,举行大规模示威游行并酿成大规模骚乱,导致18人死亡243人受伤,最后以保持卡拉卡尔帕克斯坦共和国的自治地位而了结事件。

本文刊登于《军事文摘》2024年3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