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灰色地带”行动探究
作者 顾帅楠 刘伟超
发表于 2024年3月
克里米亚亲乌群众游行抗议

近年来,由于国际环境和国际秩序的调整变化,世界上一些国家对战略环境中的“灰色地带”进行了大量研究,并利用“灰色地带”展开战略博弈与对抗。例如,日本政府在2013年公布了首份《国家安全保障战略》,其中就提到了“灰色地带事态”;2014年以来,俄罗斯通过扶持当地武装代理人,派遣“志愿”部队等形式,以一种不触碰侵略底线的方式介入克里米亚局势,分裂了乌克兰;伊朗利用颠覆行动以及代理人战争的形势,打破地区力量平衡,使也门陷入了内战僵局。

特别需要关注的是,“灰色地带”挑战在美国战略学界也引起了广泛关注。美国试图将“灰色地带”泛化至政治、经济、军事等各个领域,妄图采取“灰色地带”行动的方式,把自己打扮成“世界警察”,以有效应对潜在作战对手与日俱增的非对称、非传统战略威胁,在未来对抗中占得先机。目前,国内针对美国“灰色地带”的研究有很多,纵观研究成果,大部分都聚焦南海方向,并且主要从军事领域的案例出发,缺少对美“灰色地带”行动整体情况的研究。由此,本文解析了“灰色地带”行动的概念,归纳了美国对“灰色地带”概念的认知演变,探究了美遵循的“灰色地带”行动规则,并从多个角度探讨了对我启示。

“灰色地带”行动的概念

“灰色地带”并非是一个新概念,它原指某些行业中存在的游离于合法与非合法之间的灰色区域,是介于黑白之间的缓冲区和过渡区,政治军事上一般指介于和平与战争之间,突出平战交织,模糊战争与和平的具体界线。“灰色地带”行动可以理解为国家或非国家行为体綜合运用除传统战争以外的非军事及间接军事手段进行冲突对抗来达成战略目的。通过长期、渐进的模式改变现状或制造紧张局面,蚕食、规制、消耗对手,塑造有利于己方的环境态势,是一种极具胁迫性和诱导性的战略手段。一方面,它的手段强度低且不透明,导致竞争对手无法及时分辨,产生战略上的犹豫,错过了最佳应对时间;另一方面,由于相关规则制度不明确,实施方通常能够有足够的理由予以否认。

美军参谋长联席会议于2011年8月发布的《联合作战计划》中明确,美军现行作战战役行动计划分为6个阶段,即“塑造—威慑—夺取主动—占据主动—稳定行动—支援民事政权”。按照设计,这6个阶段将依次展开和结束。但总的而言,这6个阶段过于理想化,与美军多数战争实践不吻合,导致美军在面对“灰色地带”战争威胁时,受限于传统常规作战思维,无法有效制定合适的作战方案,尤其是不能科学合理地实施战前阶段(即“塑造”和“威慑”阶段)行动规划。“灰色地带”行动按其定义,处于行动计划的“塑造”与“威慑”之间,处于军事力量最薄弱甚至是部署还未展开的时候。实施“灰色地带”行动时,往往通过国家外交、政治、经济、军事等全方位能力共同参与,其投入的时间和程度取决于政府与对手之间各项能力的强弱势差、行动目标以及国际政策法律限制等因素,军事力量虽然仍是保障其他各项国家能力得以发挥的关键,但它已不再是中心。

美国对“灰色地带”的认知演变

“灰色地带”作为一个战略概念,最早对其进行研究的是美国军事学者托马斯·芬莱特,它是指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发动的不同于传统战争的“挑战”。随着冷战的结束和美国国家战略的转变,“灰色地带”渐渐淡出了视野。

本文刊登于《军事文摘》2024年3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