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尽管滑铁卢战役通常被视为拿破仑帝国的终结时刻,但在那前一年发生在莱比锡附近的大规模会战,实际上已经确定了法国的失败命运。
反法联军兵分三路
1813年9月6日,在柏林西南60千米的登纽威茨,两支军队发生了交战,其中一路是由内伊元帅率领的法军,与之对阵的则是普鲁士-瑞典联军。结果,内伊掉进了陷阱,法军损失了2.4万人和50门大炮。内伊在给他的皇帝拿破仑一世的信中写道:“将军和军官的意志被粉碎了,我们的外国盟军则一有机会就逃跑。”拿破仑依然显得镇定自若,但私下里对内伊的无能感到愤怒,因为这场失败让拿破仑采取主动、及早化解第六次反法同盟的努力泡汤了。
一年多来,中欧的局势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1812年6月,拿破仑率领50万大军进入广袤的俄国大地,而到当年11月残败的法国人退过边境时,堂堂的法国大军只剩下了3.5万人。接下来的12月,拿破仑赶回巴黎组建新军,而得胜的俄国军队则开进了东普鲁士。随着拿破仑不可战胜的神话破灭,普鲁士再谋反抗,与俄国、奥地利、瑞典、英国、葡萄牙、西班牙共同组成了新一轮的反法同盟。
到了1813年4月中旬,法国皇帝勉强组建了一支新的大军,兵员包括征俄之役的幸存者、西班牙战场老兵、国民警卫队和1813年的应征入伍者,此外还有来自法国盟友的部队,比如巴登、符腾堡、萨克森、意大利和波兰。
这支军队充斥着青少年新兵,他们缺乏经验,士气低落,更重要的是,很多人都缺乏在战场上共同服役的那种精神纽带。法军的另一个严重缺陷是骑兵不足,由于战马在俄国战场上遭受了灾难性损失,拿破仑无力重建这一曾为他带来无限光荣的兵种。而骑兵数量不足将严重限制法军在即将到来的战役中进行侦察和袭击的能力。
到了1813年8月,拿破仑已能够调动十余万军队,但反法联军可以集结两倍于这个数字的兵力。为了打垮拿破仑,联军兵分三路:瑞典王储贝尔纳多特指挥着由俄国人、普鲁士人和瑞典人组成的北方军团;普鲁士元帅布吕歇尔率领位于中路的普俄联军;波希米亚军团是三路部队中规模最大的一支,由奥地利人、俄国人和普鲁士人组成,奥地利元帅施瓦岑贝格亲王不仅指挥这个军团,也是三路人马的总指挥。而当施瓦岑贝格在罗沙建立了总部后,三位帝王: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一世、奥地利皇帝弗朗西斯二世和普鲁士国王弗雷德里克·威廉三世也君临此地。
此时,拿破仑已经在德累斯顿建立了大本营,他的计划是依托内线作战的优势,在易北河一线逐一击败三路对手。但是在内伊接战不利之后,拿破仑只得向莱比锡方向转进,而在意识到施瓦岑贝格的波希米亚军团是距离莱比锡最近的联军后,拿破仑决心首先击败这路对手。
沿河而阵
拿破仑于10月14日中午抵达莱比锡。这时,从南面已经传来了法军前哨与施瓦岑贝格部前哨发生接触的交战声。在集中了所有可用的部队后,拿破仑在莱比锡有17.7万人和690门火炮可用,而第7军的1.4万人还在赶来的路上。
相比之下,三路反法联军共有多达33.4萬人和1500门火炮。其中,波希米亚军团已经进抵莱比锡地区,兵力为20.3万人;布吕歇尔军团的6.4万人正在迅速逼近;贝尔纳多特的北方军团的6.7万人则尚有一段距离。
双方在15日那天摆开了阵势,并为第二天的作战制定了计划。拿破仑让缪拉元帅全面指挥法军南翼,这里的部队包括:维克多元帅的第2军、劳里斯顿将军的第5军、奥热罗元帅的第9军、弗里安将军的第1老年近卫师、南索蒂将军的近卫军骑兵军和毛堡将军的第1骑兵军。
法军中路及预备队包括:波尼亚托夫斯基的第8(波兰)军和第4(波兰)骑兵军、麦克唐纳元帅的第11军、塞巴斯蒂安尼将军的第2骑兵军、库里亚尔将军的第2老年近卫师、奥迪乌元帅的第1青年近卫军、莫蒂尔元帅的第2青年近卫军和德鲁特将军的近卫军炮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