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振武:领导察绥民众抗日同盟军的一代抗日名将
作者 黄宗慈
发表于 2024年3月
方振武

1933年,正是我中华民族灾难深重的年代。10月中秋,塞外已是寒风习习,落叶纷纷。在察哈尔北部白河畔,有一支察绥民众抗日同盟军的队伍正向独石口方向疾进。他们是因为抗日而“获罪”,受蒋军重兵“讨伐”而转进此地的。这时,天空机声轰鸣,飞来一队日机,奇怪的是它们并不投弹扫射,而是投下了一捆糕点、肉食和水果,还附有一封函件,上面写道:你们抗日为名,反蒋为实,我们充分理解,希望你们接受皇军改编,粮糈、弹药、装备即日送到。率领这支队伍的一位将军读完信后,怒发冲冠,咬牙切齿地说:我们讨蒋就因为他不抗日,讨蒋正是为了抗日,这帮强盗竟要我们去当卖国贼,真是瞎了眼。说完把信撕得粉碎,命令副官把那些食物全部投入白河。他集合队伍,大声疾呼:我们要坚决抗日到底,保住祖宗遗留下来的大好山河,一息尚存,奋斗不止!民族正气,凛然不可侵犯。这位将领就是同冯玉祥、吉鸿昌将军一起领导察绥民众抗日同盟军的方振武将军。

赤子胸怀,驰骋沙场

方振武的爱国主义思想早在青少年时期就开始萌发。他于1885年出生于安徽省寿州(今寿县)瓦埠镇一个有爱国传统的家庭。他的曾叔祖方觉生曾参加太平天国的抗清斗争,因屡立战功而被授予王爵;他的父亲是一位学识渊博、为人正直的塾师,经常向子侄讲述苏武、岳飞、文天祥等爱国者的故事。辛亥革命前,他读了许多革命书刊,更使这个有着一颗赤子之心的青年热血沸腾。他为祖国的落后而深感忧虑,愿为中华的振兴而英勇奋斗。他参加了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冒着杀头的危险奋勇参加了1908年熊成基在安庆领导的马炮营起义。这次起义虽然被清军残酷地镇压下去,方振武也被捕下狱,但却震撼了摇摇欲坠的清王朝反动统治。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后,方振武在光复南京的激战中,同清军浴血奋战;1913年讨袁战役中,他在徐州率一营兵力同数倍于己的敌军激战7昼夜,身中数弹,血染疆场,仍坚持指挥战斗,表现了英勇顽强的气概。讨袁失败后,他东渡日本,入尚武学校学习军事,参加了中华革命党。回国后在广东孙中山领导的大元帅府海军陆战队任司令。

20年代,方振武戎马倥偬,东征西讨;同新老军阀进行顽强的斗争。他曾一度在张宗昌部队任职,目睹军阀部队军纪败坏,祸国殃民,痛感铲除军阀的必要。1926年1月,他毅然率部反正,加入了冯玉祥将军领导的国民军,担任第5军军长。1926年秋参加了冯玉祥领导的著名的五原誓师,出兵潼关,与广州的国民党军队联合进行北伐。他竭诚拥护国共合作,同派到国民第5军的共产党干部和苏联顾问真诚合作,倚为部队支柱。在共产党人的帮助下,5军纪律严明,战斗力强,兵锋所指,军阀部队望风披靡。曾于猴儿寨大败吴佩孚所部刘鎮华的镇嵩军,解除了国民军杨虎城部在西安的8个月之围,立下显赫战功。

1927年以后,方振武所部接受武汉政府改编,先后任第9方面军总司令、第1集团军第4军团总指挥等职。这时他逐步认清了蒋介石背叛革命、独裁专制的面目,积极联络各派势力进行反蒋活动。1929年5月,方振武出任国民党安徽省主席,他正想革除积弊,把家乡建设好,但他的反蒋活动为蒋党所侦知,因而任职4个月就被蒋诱至南京加以软禁,后又投入汤山陆军监狱,直到“九一八事变”后,方始获释。他在狱中被加以手铐脚镣,受尽折磨,几遭杀害。但他毫不动摇,坚持斗争,义无反顾。

毁家纾难,起兵晋南

“九一八事变”以后,日本侵略者的铁蹄日趋深入,民族危机愈益加重。方振武获释以后,到处奔走呼号,宣传抗日。1933年初,日军侵入热河,强占长城各口,华北门户洞开,平津危在旦夕。他写信给他的旧部毅然表示:在国家生死存亡关头,本人“决心毁家纾难,抗日救国”。他卖去自己的房屋和财产,集资10万元,充作军费,表现了这位爱国将领毁家报国的高尚情怀。他剃去蓄须,换上便装,偕同心腹部属,秘密来到山西介休。这里有他的旧部鲍刚、张人杰两个师。他到后就召集鲍、张开会,商定成立抗日救国军。

3月1日,在介休城南举行了誓师大会。这天大雪纷飞,寒风凛冽,参加大会的除部队外还有当地工农商学各界人士。方振武将军在会上慷慨激昂地发表了演说,表示了抗战到底的决心。会议宣布成立抗日救国军,方将军出任总指挥。大会发出的通电中说:“振武半生戎马,醉心革命,生死久置于度外,权利更何究于心”,“受命之日,即以身许国之时”,“以驱除暴日为目的,以收复国土为职志”,“碎骨粉身,义无反顾,成败利钝,在所不计”。这天天气虽冷,但这些充满爱国热情的铿锵词语,使到会人员心中热血沸腾,会场上不时爆发出雷鸣般的“团结一致,抗日救国”的口号声。

方振武参加抗日同盟军大会

誓师大会之后,方振武即率队北上抗日。蒋介石、何应钦获悉后,千方百计加以阻拦。部队到达定县时,当时国民党北平行营主任何应钦派高参思宗来求见,说了一番“抗日之事中央自有筹划,不可操之过急”之类的废话之后,亮出了何应钦邀方振武到北平去接任军长职务的底牌。

本文刊登于《军事文摘》2024年3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