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的孩子们在想什么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这首《咏鹅》,相传为骆宾王七岁时所作,今日几乎是家喻户晓,老少成诵了。可惜留下的相关记载太少,无法还原诗人真实的少年生活,更不知道他接受过什么教育,有过什么人生理想,为什么写这首诗。类似的少年诗人,已知的有十多位,才情与作品稍显零乱。幸运的是,近代以来,在丝绸之路要道上的敦煌藏经洞,在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的古墓群,在湖南长沙城北望城镇的唐代窑址,发现了大量唐代孩子的习字杂钞,有写经尾题、瓷器题诗,乃至一些随意的涂鸦,其中的许多文字都保存了那时孩子们的真实想法。更令人惊讶的是,从漠北到江南,地域如此广阔,但其中许多作品有大量雷同,令人不能不惊讶于文化传播的广泛普及。
感念父母之恩,是人子的天性。玉九一有诗云:“由由天上云,父母生我身。少来学里坐,今日得成人。”坐进学堂的孩子,有长大的感觉,老师再将父母养育之恩告之,孩子感受更真切。此诗从天上的云起兴,将“父母生我身”加以强调。后两句平淡之中充满深情,就如同近代教材“秋天来了,天气凉了,一群大雁往南飞”一般含蓄隽永。此诗也有几个文本,如伯三五三四写于《论语集解》卷四末,有题记:“亥年四月七日孟郎郎写记了。”中国书店藏张宗之写本署“癸未年永安寺学士郎张宗之书记之耳”。后者首句作“云云天上去”,末句作“长大得成人”,应该是流行很广的一首诗。
从现存敦煌大量佛经来看,很多出于学郎的手笔,内容大量重复,显然不是出于传播或保存文献的目的,很可能是将写经作为礼佛的功德或敬佛的物品,这么说来,所抄的经文也就具有商品的价值。

登录后获取阅读权限
去登录
本文刊登于《读者》2024年6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