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在新加坡,不时会遇到柬埔寨人。我常侧面打听一下他们的年龄。1975年到1979年,波尔布特体制对柬埔寨全境四年的控制和屠杀,每一个柬埔寨人都有一段切身回忆。所以,出生在20世纪70年代和之前的柬埔寨人,肯定都有惊心动魄的故事。有人讲述在波尔布特带领的红色高棉势力占领首都金边前,父母如何不惜代价把自己送到海外;有人回想20世纪80年代初,从泰国过境回柬,一路看到十几岁的孩子兵,背着AK47,胆战心惊……
然而,我听过的所有故事,都比不过我最近看到的一部老电影《杀戮之地》(the Killing Fields ),和一本名为《柬埔寨》(Cambodia )的书。掩卷时,远望夕阳沉下东南亚茂密的丛林,很难相信自己看到的是人间真实发生的故事。
“我是记者”
2023年3月,杨紫琼成为奥斯卡首位华裔影后。有人追溯历史,发现她并非首位获得奥斯卡的华人和亚洲演员。早在1985年,出生于柬埔寨的华人吴汉润便因在《杀戮之地》的表演,获得第57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男配角。吴汉润所饰角色的原型,是《纽约时报》驻柬埔寨战地记者西德尼·尚伯格的助手兼翻译、柬埔寨本地记者普朗。该片还获得当年奥斯卡最佳摄影、最佳电影剪辑共三项大奖,是历史上拍摄柬埔寨红色高棉最好的影片,没有之一。
1975年4月17日,红色高棉攻入首都金边,“民主柬埔寨”政权正式启幕。尚在金边的美军和外交官紧急撤到邻近的泰国。在金边陷落前,西德尼为助手普朗及家人争取到随美军撤离的机会。但是,普朗坚持只送走妻子和几个孩子。他反复思量,跟西德尼说,自己也是一名记者,应该留下。
随后,红色高棉开始实施骇人的数百万人大迁徙,把金边当地人统统赶到农村,开启一个长达四年、以极端管束为特征、以全国上百万人(近四分之一总人口,也包括几十万越南裔和华裔)死亡为代价的社会实验。此时,包括西德尼在内的外国记者都藏身法国大使馆,等待撤离;普朗因是本地人,最终被迫离开使馆,和其他柬埔寨人一起进入当局的管控之下。
西德尼回到纽约,关于柬埔寨的报道获得了1976年普利策国际报道奖。但普朗生死未卜,西德尼陷入没有把他带出来的痛苦,只能四处打探他的消息。
在柬埔寨的劳改营中,普朗和几百万人一样当苦力,挨饿,随时处在死亡威胁下。《杀戮之地》最为震撼人心的镜头是,普朗逃跑的路上,在泥潭里踩空摔倒,爬起来一抬头,眼前是累累白骨,延绵不绝。这个画面,终于在屠杀发生九年之后,把红色高棉在柬埔寨制造的惨剧带到世界眼前,让所有人直视。
为了活命,普朗假装成一个没文化的出租车司机,掩饰自己会英文和法文,靠机智、忍耐和运气,最终奇迹般逃出来。在泰国红十字营地,从美国赶来的西德尼,和劫后余生的普朗,紧紧地拥抱在一起。
1980年,普朗来到美国,和家人团聚,并成为《纽约时报》的摄影记者。同很多美国电影一样,英雄有一个完美的结尾——字幕滚动,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
在普朗来到美国的一年前,越南军队进入柬埔寨,将波尔布特政权驱赶到泰国边境的丛林里,终结了惨绝人寰的大屠杀。在越南和苏联的支持下,柬埔寨人民共和国在金边成立。但是,红色高棉军队仍然存在,战火继续,而外界对屠杀惨剧知之甚少。甚至,就在普朗当记者的纽约,红色高棉的“民主柬埔寨”仍然是联合国大会上柬埔寨席位的合法拥有者。
西德尼在《纽约时报》杂志登载《普朗的死与生》(the Death and Life of Dith Pran ),后出版成书,受到了具有国际声誉的英国制片人戴维·普特南(David Puttnam)的关注。
普特南1941年生于伦敦,父亲是著名报界摄影师。普特南最初在广告业崭露头角,后与桑迪?利伯森联手创办了好时光制片公司,开始涉足电影业。他制作的影片获奖无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