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心理医生,孙玲哭了起来,边哭边开始诉说自己的人生。
这个来自湖南娄底的农村姑娘,19岁南下深圳进入工厂打工,20岁接触编程,此后学英语、拿自考文凭、出国留学读硕士,一路完成无数跨越,最终成为谷歌西雅图公司的L4级程序员。
“我觉得自己的经历充满了运气成分,如果我不去玩飞盘,我就不会想着出国;如果我不信那条广告,我就根本不会开启出国之旅,人生真是一场玄学。”孙玲如此总结自己的人生。
事情当然不会如此简单。能够从中国农村走到美国西雅图,孙玲走过的这条路,不能仅用运气解释。她的泪水,透露出内心深处最真实的感受。
女孩,逃离
孙玲最初拿到的人生底牌,很差。
1990年,她出生在湖南娄底农村的贫困家庭,父亲是木工,每天收入仅有十多块,母亲务农,孙玲和哥哥一年到头都没有一件新衣服。从当地民办高中毕业,她只能和其他同乡女孩一起,坐上绿皮火车,南下深圳,成为工厂里的厂妹。
第一站,是深圳布吉一家电池厂。孙玲每天的工作就是检测电池正负极是否合格,工作不算辛苦,却枯燥乏味到极致。不需要有思考,不需要有想法,像个机器人一样在流水线上站12个小时。有时候,她扭头四望,看到的是像自己一样的厂妹,麻木地站着,机械地重复着一样的动作。
她感到恐惧,怕自己会被环境同化。一个念头也随之出现:逃。
“我没考虑太多,就是想着一定要换份工作,逃脱工厂这个环境。”孙玲回忆道。她选择了学习编程。“我必须学会一个技能,才能逃离这种一眼就看得到人生尽头的生活。”
此前,孙玲也接触过电脑。高考刚结束不久,一家软件培训机构在孙玲的学校举办了为期一周的电脑夏令营,因为免费,她便报名参加了。这竟成为她人生转折的一个诱因。
“孙玲的性格其实很内向,她的奋斗只是在摸索一条出路,我们当时都在摸索出路。”孙玲的朋友文娟回忆道。她是孙玲高中校友,和孙玲一起到深圳打工,“当时深圳身边的朋友都这样,都在奋斗。你要不断提升自己,否则会被非常快地淘汰”。
学习或者说知识改变命运这条路,对农村年轻人来说,要更困难一些。孙玲和她的朋友,讲述了工厂年轻人的另一个故事,他们因为不同原因,身陷其中,却又不甘于此。
孙玲报了福田某培训学校的课程,内容包括Java入门、HTML、CSS、Java及一些SQL基础。学成后可以独立完成Java后端程序员的工作。完成全部课程需要3万块,她用自己省吃俭用攒下的8000元,交了第一期学费。她从工厂辞职,上午学习理论,下午上机操作,晚上6点到11点去肯德基打零工,赚房租和生活费。她没钱逛街,没时间交朋友,每天只花几块钱。
第一期课程结束,孙玲没有足够的钱再上第二期,只好换了一家软件培训机构——这家可以分期付款。
孙玲课余在麦当劳打过夜班工,发过传单,当过114的客服。最后回到工厂,在一家电子厂修手机,一周上六天班,下午6点下班后再去上课,周日也整天泡在教室里。
那时,和孙玲一起来到深圳的同学,做销售已经做得风生水起,她还在一边兼职一边用信用卡支付学费。
“我内心坚信,学习可以改变现状。”孙玲说。15个月,她完成了全部课程,并通过校招找到一份办公室工作。那时已经2011年,孙玲21岁。虽然住的依旧是月租400元的城中村合租房,但她知道,自己再也不会回到单调的工厂里了。
初到深圳时,孙玲特别羡慕白领的生活。现在,她也开始像个白领一样,规律地上班、下班,周末跟同事打打球。她开始使用互联网,报了西北某大学的远程教育,后来又通过了深圳大学的专升本自考。那时候,社会还不流行“躺平”这个词,孙玲忙得停不下来。
这个农村女孩心里,有一股似乎不会枯竭的力量。成为白领7个月后,她报了一个英语培训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