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石猎人”——乍听起来像是网络游戏里的名词,现实中却是一种真真切切存在着的职业。
从拉美到非洲,从缅甸到巴基斯坦,每年无数动辄价值上千万元甚至过亿元的珍贵宝石,从这些著名的“宝石之国”出土,吸引来全球的宝石猎人们游走“巡猎”,而后带至公开的宝石市场或极尽隐秘的渠道交易。不过,这些宝石矿区往往并不太平,常常与枪械、战乱、恐怖主义等一系列字眼紧密关联。只有真正老练又敏锐的猎人们,才能在这片晦明难定的危险光影里游刃有余,为客户寻觅最优质的宝石资源。
来自中国新疆的“90后”小伙杜鑫鹏,是一名如今在圈内颇有名气的年轻宝石猎人。从小热爱宝石的他,曾在专业宝石鉴定领域投入过无数心力,如今转职为宝石猎人仅短短几年时间。鑫鹏进入这一行当的“新手村”(即游戏中玩家初入局的地方)选了个高难度的地方——近年来政局动荡的巴基斯坦。至于原因,除了因为拥有彩色宝石鉴定的多年经验历练和专业资质,还因为他意外“猎获”到的巴基斯坦好弟弟。
巴基斯坦好弟弟
鑫鹏这位好弟弟本名沙夫卡特。在乌尔都语里,这个名字寓意着“力量和荣光”。几年前,沙夫卡特跟随父亲来到中国新疆的喀什居住。鑫鹏一开始遇到他的地方,就在喀什市区巴基斯坦侨民聚居的一处宝石交易市场里。
沙夫卡特的父亲在巴基斯坦老家吉尔吉特是一位受人尊敬的宝石商人,主要经营的是巴基斯坦北部地区最负盛名的海蓝宝石。之所以受人尊敬,在于他们家是出了名的“做生意老实”。这份专属的精神伴随家学渊源一并传给了沙夫卡特,以至于起初引导鑫鹏去沙夫卡特家摊位的介绍人都会打包票,“沙夫卡特啊,这人是真的老实,真不一样”。
当时闲居在家的鑫鹏以健身减肥为由,每天骑自行车到10千米外的沙夫卡特的店里与他侃大山、聊宝石。相处一段时间之后,鑫鹏意识到眼前这个中文表达不甚流利的巴基斯坦商人和以往那些格外世故精明的巴基斯坦人确实不一样。沙夫卡特一边说着略显蹩脚的普通话,一边在“中国式应酬”的社交场上试图融入却又不得其法的“笨拙”模样,令鑫鹏生出一种“当哥哥的感觉”。
出生于一个穆斯林大家庭且同辈排行相对靠后的沙夫卡特,显然不缺哥哥。但彼时他的确急需一位引领他深入中国文化的向导。较沙夫卡特稍微年长一些的鑫鹏一边开心调侃他别扭的中文发音,一边认真指点他如何礼貌又妥帖地给中国的生意伙伴敬烟递火。两人的缘分就此发芽。
事实上,有着“巴铁”之名的巴基斯坦老百姓对于中国和中华文化的认同度和好感度是超乎很多国人想象的。正在热情拥抱中国文化的沙夫卡特,同步接纳了中国式社交的“面子观念”。当处在转型试错期的鑫鹏难免遇到货源失真、“看走眼”,或是支付延宕、账期拉长等麻烦时,要“面子”的沙夫卡特每每会主动提出给中国哥哥兜底;同样“做哥哥”心态十足的鑫鹏也不希望这个巴基斯坦老实弟弟吃亏,主动共享中国宝石市场的行业资源,尽可能帮助他从中赚到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