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武器之父:在大恶与大善两端
作者 童明
发表于 2024年3月

弗里茨·哈伯是犹太裔德国人,1868年12月9日出生于德国布雷斯劳(现波兰弗罗茨瓦夫)。众所周知,他的故事离不开他在物理、化学领域的几项改变了人类历史的发明。但他与妻子克拉拉·伊梅瓦尔的情感纠葛情节曲折,起伏跌宕,在科学界、知识界有不少人知道,大众传播却不广泛。

历史的动荡不可避免撞击并考验人性。身处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之间复杂境况的哈伯,内心的纠结必定错综复杂,令人迁思回虑。新世纪以来,又有回忆录、小说、电影在追问:大善大恶为什么会集于哈伯一身?

化学武器之父

1915年4月22日,这是个星期四的早上,驻守在比利时小城伊普尔(Ypres)的法国士兵醒来,发现黄中带绿的烟雾在空旷大地上缓缓移动过来,大约两人高,从一端到另一端有5公里(3英里)之长;所到之处,飞鸟从天空跌落,树叶立刻枯黄,草木变成死亡的金属色,风中混杂着菠萝和漂白粉的气味,先袭击喉咙,然后与肺黏膜发生盐酸反应,士兵们口中吐出黄色的黏痰,皮肤因为缺氧立刻变成蓝色。这是历史上首次在战争中大规模使用化学武器,也是首次使用致命毒气。

德军士兵威利·西伯特在日记中记录了当时的情景:法国人的步枪、机关枪、火炮突然发起最猛烈的射击,子弹呼啸着飞过德军头顶,但风不断把毒气推向法军防线,牛的哀鸣、马的嘶叫乱成一片,15分钟之后,一切平息,一片死寂。毒气散开后,抵达对方防线的德军,见到“彻彻底底的死亡”,死了的兔子、鼹鼠和老鼠随处可见,法军的战壕几乎空了,一堆一堆的尸体在半英里之外,还活着的人张开大口呼吸,有些人拔枪自杀。西伯特写道:“什么都死了,连虫子都死了。”

哈伯发明了这次战役中使用的毒气,还参与了毒气战的策划和实施,并亲临现场督战。当天,他指挥德军从6000个气瓶里释放了大约168吨氯气(chlorine)。氯气比空气重,在风的推助下贴地面移动,进入战壕,造成伤亡。伊普尔战役从1915年4月22日延续到5月25日,哈伯一直指导德军使用氯气和其他毒气。在这次战役中,法军死亡5000~6000人,伤残人数更多。因毒气致残的人,器官严重受损,生存极为痛苦。伊普尔战役是一次大屠杀。

战争中大规模使用化学武器,是公然蔑视1907年的《海牙公约》和国际间关于战时人道的准则。从1915年的伊普尔战役到“一战”结束,化学武器没有停止使用,英法同盟军也使用了化学武器。哈伯继续“改进”毒气,使之具有更大的杀伤力。

1917年,以德国为一方,以英国及联盟为另一方,又在伊普尔打了一仗。这次战役中使用了最为致命的芥子气(mustard gas),依旧是哈伯博士的杰作。芥子气严重损害呼吸系统,还会造成皮肤严重烧伤。第二次伊普尔战役的死亡人数达到了几十万人,化学武器仍是元凶首恶。

研制并部署如此致命的化学武器,当时也只有哈伯可以做到,只有他能解释毒气致死的过程、死者的皮肤为什么是黑的,等等。他也因此被称为“化学武器之父”。但是,断言哈伯就是犯下战争罪行的魔鬼,还不能让我们了解哈伯内心的邪恶是什么,他心里究竟是怎么想的。

着手做毒气这件事之前,哈伯并非没有思考。他坚信自己是爱国者,效忠德国是他做科学研究的驱动力。因为他的四周反犹偏见时隐时现,哈伯摒弃了犹太教,改信基督教,以此证明他是“真正的”德国人。他说,自己首先是德国人,然后才是犹太人。“一战”之初,哈伯的科研从民用转向军事,完全是自愿主动的。哈伯说:“和平时期,科學家属于全世界。战争时期,科学家属于他的国家。”

曾在哈伯家里住过的爱因斯坦,与哈伯的选择截然相反。爱因斯坦坚决反战,绝不向反犹的偏见屈服,他也因此主动出走美国,再也没有回过家乡。

做出研制致命毒气的决定之前,哈伯听取了将军们的意见。得知德军武器弹药不足,伤亡惨重,于是萌生了制造毒气为德国解忧的想法。哈伯很清楚自己的发明对人体的伤害。试验过程中,他和团队仔细观察了猴子吸入氯气之后,从皮毛到内脏溃烂的痛苦过程;哈伯也清楚,大规模使用毒气会有多么可怕的后果。但是他认为,“毒气就是死亡,扩大使用无非还是死亡”;使用化学武器不仅可以弥补德军的弹药不足,减少德军伤亡,还可以早点儿结束战争。这种逻辑的冷酷与他爱国的热情,扭曲地和谐一致。

伊普尔战役之后,哈伯获得帝国的嘉奖;他成为战争部化学处负责人,作为文职人员获得了上尉军衔,还得到了与德皇共进晚餐的荣誉。他兴高采烈回到柏林家里,迎接他的却是既悲伤又愤怒的妻子:“弗里茨,你制造了屠杀,败坏了科学!”

哈伯的妻子克拉拉·伊梅瓦尔也是科学家,而且是德国第一位获得化学博士学位的女性。克拉拉也出生在犹太人家庭,后来也改信基督教。他们于1901年结婚。1902年,克拉拉生下了他们的儿子赫尔曼·哈伯。

20世纪初,欧洲的社会观念要求已婚女性以家庭为主。克拉拉婚后无法全力参与科学研究,转而全力支持丈夫。

本文刊登于《知音海外版(下半月)》2024年2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