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真与美之间
作者 郁隽
发表于 2024年3月

“一件事物,非但其为不美、不神圣、不善,皆无碍于其为真,并且正是因为其为不美、不神圣、不善,所以才为真;这实在是一项日常智慧。”一百多年前,德国思想家马克斯·韦伯在面对慕尼黑的大学生时,说出了上面这句话(《学术与政治》,钱永祥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这句话一方面展现了一种对现代文明冷峻而清醒的分析,另一方面也流露出些许无奈—人们从内心深处渴望一个整全的世界,能够将真善美这三个基本价值域聚拢乃至统合起来。然而,我们身处的时代不仅仅将个人的职业切碎细分,还将世界区隔为若干个互不相干甚至彼此冲突的领域:在这样一幅未经反思的图景中,求真的任务大致被交托给了“科学”,往日的形而上学和哲学日益隐退幕后;求美的任务好像交付给了“艺术”,然而艺术却常常被其他力量所牵引;而求善的使命则尴尬地“落空”。在越来越多元化、相对化甚至虚无的价值观纷争中,几乎没有哪个学科或者机构敢于承认自己愿意或者能够承担求善的责任。

在我们身处的这个时代,对个人而言最为方便的选择就是凸显自己的“专业主义”(professionalism),坚守或者说“退守”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于是几乎在所有的社会中均呈现出越来越专业化、精细化的分工。“专业主义”一词既成了对职业人的恭维,但又同时蕴含了某种整体性的盲目。人们将各类事无巨细的问题交托给各学科和专家。然而在看似无所不包的专业领域之外,其实还有更为广阔的“未勘之域”。在专业与专业的空隙处,需要无数的人来穿针引线,互通有无。如今在学院派的研究计划与专著中,“跨学科”几近成为一种政治正确而语义空洞的陈词滥调,少有人尝试更遑论真正做到。

这本《一点五维的巴赫》恰是在上述图景中逆流而动的一个“异类”。作者马慧元多年来在这样一片未堪之域中遨游,努力试图沟通“真”与“美”这两大价值域。事情虽然宏大,但她的切入点却是极为具体而精微的—音乐(史)与科学、技术。她的教育和职业背景—既是资深乐迷,又具备相当的科学素养,加之经年累月的阅读和思考,使得她能够游刃有余地处理两者之间的错综复杂的关系。

本文刊登于《书城》2024年4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