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中,我们偶尔会看到关于“笨贼”的新闻,个个都让人啼笑皆非。比如,头上罩着塑料袋偷东西,但是没挡住脸;以为自己是飞毛腿,抓起商店里的東西就跑,但分分钟被附近的警察拿下;贩卖的毒品被偷了,毒犯去警察局报警,结果自己先被抓。1995年,一个美国人在光天化日之下抢劫银行,被警察逮捕时,这名歹徒说:“我的身上涂了隐形药水,你们是怎么找到我的?”他所谓的隐形药水,其实只是柠檬水,根本没有任何隐形的功能。
这个抢劫事件启发了心理学家大卫·达宁(David Dunning)和贾斯汀·克鲁格(Justin Kruger)。他们设计了一个心理学实验,让参与实验的学生们预测自己的考试成绩。结果,两位心理学家发现,那些排名垫底的学生对自己的成绩往往有“迷之自信”,能力越差的人越容易高估自己。这两位心理学家各取自己的姓氏首字母,将这种现象称为“DK效应”,又名“达克效应”。随着时间的推移,心理学家发现,除了预测成绩,在生活和工作的方方面面,达克效应都在发挥作用。
过度自信的根源
为什么人们常常会高估自己呢?
当看到高手举重若轻时,人们会心生羡慕,希望自己也能快速成为高手,这是一种非常正常的心理现象。在学习过程中,由于一点儿天赋或者运气,前期学得不错,有些人就认为自己对某些技能已经有手到擒来的本领,自视过高,却常常在实际操作中出问题。
达克效应似乎是专门为了“坑人”而诞生的,它不仅会让人高估自己的优势,还会让人无法意识到自己的不足,变得越来越盲目。比如,有些人自学几套拳法,就觉得自己是武林高手,找人挑战,没过几招就被对手打倒在地。可见,在没有扎实掌握一项技能时,就急着进行实战,表面上看提高了效率,但出错率也变高了,反而让成功之路更加艰难。不过,只要一个人经过系统学习和训练,就会大幅度提高自己的能力水平,也能认识到自己之前的不足。
达克效应的根源是自恋。心理学家认为,人天生有被人尊重的需要,简称尊重需要。当尊重需要无法被满足时,就会产生让人不舒服的自卑感。尊重需要得到满足后,会让人心情舒畅,进而给人带来力量和信心,但是过度看中这种需要,反而会让自己变得脆弱。有些人为了满足自尊心,过度关注并赞扬自己,结果发展成了“自恋者”。
自恋者觉得自己无所不能,全世界都围着自己转。自恋,最早出现在一个人的婴儿期,因为婴儿对外面的世界没有太多认知,会处于一种“全世界围着自己转”的自恋状态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