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从四方来
作者 陈丹阳
发表于 2024年3月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春日》是宋代诗人朱熹的一首代表作,诗中描绘了春天美好的景致,有人认为,作者表达了自己在乱世中追求圣人之道的愿望。在这首诗中出现了一个重要的自然现象—东风。在中国古代的诗歌中,一些常见的景物、自然现象往往会被人们赋予特定的内涵,风就是历代诗人钟情的对象之一。风是由空气流动引起的现象,看不见,摸不着,可是人们又能实实在在地感受到它的存在。一旦进入诗歌之中,风就不只是一种客观的自然现象,它还是诗人情思的载体,寄托了写作者的悲欢离合、喜怒哀乐。

四方风是四季的象征

在中国古代诗歌中,从不同方位吹来的风通常是不同季节的象征。与象征春天的东风不同,西风代表肃杀的秋天,诗人往往用它来表达内心的忧愁、孤独。例如,元代文人马致远在《天净沙·秋思》中写道:“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首散曲所表达的情绪与朱熹的《春日》截然不同。

南风象征着草木茂盛、生机勃勃的夏天。在《诗经》中就有一首《邶风·凯风》:“凯风自南,吹彼棘心,棘心夭夭,母氏劬劳。凯风自南,吹彼棘薪。母氏圣善,我无令人。”南风使草木欣欣向荣,使酸枣从幼苗长成大树。诗中用南风比喻母亲,用酸枣的生长比喻子女已经长大。在今天的山西运城,有一座赫赫有名的古老盐湖,古人将含盐量高的卤水从湖中采出来,再利用温热的南风加速水分蒸发,便可以得到白花花的食盐。相传,擅长音律的舜帝曾在运城盐湖旁抚琴吟唱过一首《南风歌》:“南风之熏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南风之时兮, 可以阜吾民之财兮。”意思是,温和的南风能够解除百姓的愁苦,及时吹来的南风还可以增加百姓的财富。

北风总是和冬天联系在一起。《诗经》中的《邶風·北风》大肆渲染冬景:“北风其凉,雨雪其雱。惠而好我,携手同行。其虚其邪?既亟只且!”凉飕飕的北风和纷纷扬扬的雨雪,既是对冬景的描述,也是国家陷入危难的象征。唐代诗人岑参的名作《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则描绘了西域的风雪奇景:“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虽然是农历八月,但北风携带着大雪,宣告冬天已提早到来。

这种以东西南北风象征四季的现象,显然和我国一年之中的气候状况密切相关。我国大部分地区都位于东亚季风气候区,东临太平洋,西面是亚洲内陆,不同季节风向变化非常明显。春夏盛行东南季风,高温多雨;秋冬盛行西北风,干燥寒冷。四方风和四季的关系正符合我们的切身感受。温暖的东风是冬去春来的重要标志;湿热的南风带来了夏季的高温和雨水;每当西风吹来,树上的叶子开始枯黄;在冬天,最让人避之不及的便是凛冽的北风。

本文刊登于《百科知识》2024年5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