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后方委员会在山西临县
作者 赵政民
发表于 2024年3月

载入史册的后方保障

走进中央后委所居住的三交镇十多个村庄,我们就能看到许多忙忙碌碌、口音不同的外乡干部,听到架有天线的窑洞里传出电台嘀嘀嘀的呼叫声。充当着中央“耳目”, 担负着中央后方保障工作和参谋部工作的中共中央后方委员会,为协助留在陕北指挥全国解放战争的毛泽东,做了多少十分重要的工作啊!翻开厚厚的《叶剑英传》,其第二十二章就专门记述了中央后委的下述工作:

通讯联络工作。毛泽东转战陕北、指挥全国的解放战争,就离不开通畅的中央与各战略区的电讯联络网。中央指挥要依靠它,各战略区向中央的请示报告也必须经过它,而搞好电讯网则在很大程度上要靠中央后委的督促检查和具体工作。《开国元勋画传》第一卷之《任弼时》第422页就这样记述说:“任弼时和周恩来研究了电讯联络问题后,于1947年5月1日用中共中央名义,给叶剑英、杨尚昆发出了指示电:‘规定(一)由晋绥转报台担任中央与东北、山东、晋察冀、太行各前方后方及中原局、热河台的来往电报。(二)朱德、刘少奇、彭德怀、西北局、陕甘宁晋绥联司、陈赓、晋绥、三边、榆横、绥德地委等台由中央直接联络,不必由晋绥转报台收转。(三)东北局、华北局、邯郸局各后方台及中原局、热河台可与晋绥台建立有关业务的直接通报关系。(四)冀东、冀中、太岳、华中、湘西、西满、南满等7个台暂停与中央及后委的联络,可经所属中央局转报中央。’5月12日,任弼时又起草中央军委致各大战略区的电报,通报在晋绥已建立大后方台,由它来收转中央与各地的来往电报,请各地按此办法与中央取得联系。由此,在整个解放战争期间,中共中央与各战略区的电讯一直保持着正常联系。”

当时,中央军委的电台百分之九十以上都集中在三交镇,他们就是按照这一指示,进行通讯联络工作的,党中央、中央军委的命令、指示,绝大多数都是由后委转达的。各战略区和国民党统治区地下党的许多电报,也是由后委向中央转报的。此外,后委还负责各战区经验的交流,各野战军的作战经验总结,绝大部分都是先报送后委,由后委整理后再上报中央。他们还指示参谋人员及时总结我军解放大城市石家庄的经验,然后向各军介绍推广。

情报参谋工作。情报是指挥员下定作战决心的重要依据。党中央在陕北指挥全国的解放战争,就少不了对全国战争动态和国内外政治、军事形势的了解和把握,而这些情报主要都是依靠后委来提供的。后委为了掌握更多的情报,就在原有电台的基础上,又增加了20多部电台,电源不足,就用手摇马达发电。他们强调情报工作的方针,应以抓战略侦察为主,要加强对国民党中央重要军事部门、特务系统和各大战区的侦察,以收集更多的战略情报。后委曾硬性要求各大区野战军的情报分支机构,必须把所得情报每3天或5天向总部汇报一次,由总部综合整编,上报中央和军委,这就形成了一个全军性的情报网。如1947年6月12日,后委得知追击中央前委的国民党军董钊部整编第一军,已到巡检司、马家台一带,便建议中央前委机关如果西去受阻,可向杨桥畔之东南、青阳岔以北之线东向小理河。中央前委机关听取了此建议,随后重返小理河一带,在此驻扎了一个半月,举行了著名的小河村会议。《世纪的步伐——中国人民解放军全录》第298页,就具体记述了这次会议:1947年7月21日,“在刘邓大军已转入外线作战的情况下,中共中央于本日至23日在陕西靖边县小河村召开了中央前委扩大会议。毛泽东、周恩来、陆定一、杨尚昆、彭德怀等参加了会议。会议总结了第一年战绩,着重讨论了军事计划和地方工作等问题。毛泽东首次提出了用5年时间(从1946年7月算起)打倒国民党政府的设想。会议决定:(一)改变原定陈赓所部西渡黄河进入陕北作战的计划,决定陈赓率部挺进豫西,协助西北解放军击破胡宗南部,并协同刘邓经略中原;西北我军发起榆林战役,以配合陈赓率部挺进豫西。

本文刊登于《文史月刊》2024年3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