诞生在灵石西山的红军东征游击队
作者 遆国宁
发表于 2024年3月

“密云遮星光,万山乱纵横。黄河上渡过民族英雄们,摩拳擦掌杀气高,我们的铁红军……”

1936年早春,随着司令员彭德怀、政治委员毛泽东作战命令的下达,2月20日晚,中国人民红军抗日先锋军在北起绥德沟南至清涧河口长达一百多里的黄河线上发起了“东征战役”。仅仅三日,红军就突破阎锡山晋军防线,占领了包括三交、留誉、义牒各镇在内的横跨50余公里、纵深30公里的地区,随即兵分三路,转战山西,历时75天。

东征期间,从2月底红军进入双池(今属吕梁交口县)灵石境内开始,到4月底红军地方武装接到回师命令南行出境为止,红军在灵石共计两个月左右。两月中,毛泽东主席路居西庄,亲自指挥部署;红军主力北上威胁太原,东向截断南同蒲铁路,南下所向披靡;地方工作委员会放手发动群众,打土豪、分田地,建立革命政权和党组织,地方游击队从无到有,就此诞生……

红军来到双池镇

在灵石,汾河以西地区习惯上统称为“西山”。这里地处中南吕梁山东麓,地势西高东低,气候干旱少雨,到处黄土漫漫,丘壑纵横,沟谷峁梁间及台塬上散落着大大小小的村庄。民国以来地方实行区村制,西山属灵石县第四区,区署设在双池镇,管理着10个编村150多个自然村。由于位置偏僻交通不便,这里极度闭塞与落后,繁重的苛捐杂税加上地主劣绅的盘剥,百姓们的生活十分贫困。

位于吕梁山深处的双池镇,历史上长期属晋中灵石县,1971年划归吕梁交口县

1935年秋,阎锡山闻知中央红军已经到达陕北,与山西只有一河之隔,大为惊恐不安。于是,在增派兵力加强黄河沿线防守的同时,派员深入各县、区、编村,大力开展防共反共准备及宣传。西山各编村纷纷征粮派款抓壮丁,建立防共保卫团、公道团进行集训操练,并到处散发防共手册,张贴反动标语,教唱反共歌曲,说什么“红军杀人如割草,无论贫富皆难逃”“共产党是青脸红头发,杀人不眨眼,共产共妻”等等。一时间,西山地区流言四起,人心惶惶。

1936年2月,大年刚过不久,细心的人们在互相走亲拜年时发现,盘踞在双池镇及各编村的往日耀武扬威的防共保卫团、公道团等突然不见了,大家纷纷猜测传言,说是红军要来了。快出正月的时候,双池西南面的隰县方向已经能听见隆隆的枪炮声,而且越来越近。枪炮声过后,沿大麦郊河往南的道路上,可见有前线下来的白军(百姓对阎锡山晋军的称呼)在仓皇逃窜。

2月下旬的一天,双池南面的石咀会街上正在赶集,一支当地人从来没见过的军队突然来到了街外的河滩边上休整。他们头戴八角帽,身穿深灰色衣服,腿上打着绑腿,背挎斗笠、大刀、枪支等。老百姓吓得东躲西藏,商贩们紧着收摊搬东西,准备关门回家。几个骑兵模样的战士策马来到街上大声高喊:“老乡们,不要怕,不要跑。我们是抗日救国的红军,是穷人的队伍,天下穷人是一家!”然后红军战士下马,有的口头宣传,有的张贴标语,有的还帮穷人捡拾掉在地上的东西,样子十分和气。老百姓们见此情景,便不再慌乱,有的开始围了上去,瞪着眼睛静静地听红军讲话,有些胆大的年轻人还与红军攀谈起来,七嘴八舌地回答问话。红军做了一阵宣传,问清周边情况确定方向后,就告别乡亲们,向双池镇去了。

这支最早进入灵石境内的红军队伍是肖华、宋时轮领导的红十五军团七十三师,随部队一同行进的还有张浩、李富春、凯丰、胡耀邦等领导的红军地方工作委员会,其主要任务是宣传抗日,发动群众打土豪、筹款、扩军,组建地方政权和武装,发展党的地方组织。

1936年2月28日,七十三师进入了双池镇。这支红军是从石咀会方向经双池河南边的大道上过来的,时间是在午饭后,陆陆续续进驻一直到天黑。人员很多,估摸在两千左右,除在前后街驻扎外,府地、小河子、后沟、阳岩湾、堡子上、梁家崖都住满了。其中梁家崖一层二层几个院子住的是红军首长,进进出出的人都穿着灰色棉大衣,身后跟着佩戴匣子枪的警卫员,还装有手摇马达电台,在不分昼夜地工作。由于有阎锡山的飞机经常来袭扰轰炸,没几日首长们就搬到西庄去了。

红军地方工作委员会随红军主力一起进驻,并随即展开群众工作。当时,李富春、胡耀邦等领导同志住在石口村,委员会驻双池工作组主要由马佩勋等负责。马佩勋是孝义兑九峪人,青年时曾在双池一带当过店员,对当地情况较为熟悉。他进入双池后首先找到了在双池小学当校长的侯德长,通过侯又找到了在枣林村当教员的刘子聪,侯、刘二人又分头找到了赵家声、冯克武等。

本文刊登于《文史月刊》2024年3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