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福神”阳城
作者 王勤忠
发表于 2024年3月

“福神”起源

“福神”起源很早,是民间传说中的诸神之一。每逢新年佳节之际,人们总会贴上“天官赐福”的年画,含有祝福新年吉祥喜庆之意。年画是中国画的一种,始于古代的“门神画”,中国民间艺术之一,是常见的民间工艺品之一,也是中国农村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年画中的天官就是“福神”,他通常穿着一品大员的红官服,五绺长须,头戴官帽,蟒袍玉带,左手拿玉如意,右手打开一长幅,上写“天官赐福”,头上有象征幸福的蝙蝠,或以蝙蝠为花边图案,面貌安详,和蔼可亲,给人一种雍容华贵的感觉。他掌管人间福气的分配,在民间相当受尊崇。作为中国民间吉祥如意象征,故中国民间祝寿时,常在正屋面墙上悬挂“福、禄、寿”的中堂,两侧面寿联为“福如东海、寿比南山”。但是,现在已经很少有人知道年画中“福禄寿”三神的由来。下面就其中之一的“福神”来历以及相关的冷知识做一简单介绍。

木星是太阳系九大行星之一,而且木星是九大行星中与太阳活动周期最相似的。因此,古人将木星视作主管农业发展的星官,习惯将之称作“岁星”“福星”。从司马迁《史记·天官书》中的记载来看,早在两千年前的东周列国时期,列国诸侯就已经开始为岁星修建庙宇,进行祭祀岁星的活动。这种“木星崇拜”一直持续到清末,可谓历史悠久。在唐人所绘的《五星二十八宿图》中,我们能看到一千三百年前古人想象中金木水火土五位星君及二十八位星官的造像,“福星”被列在众星之首。不过,《五星二十八宿图》中“福星”的形象有些骇人,他的长相与怪兽无异。图上的“福星”长着虎头,眼睛像猎豹一样怒目圆睁,又像读书人一样穿着简朴的长衫,而他胯下的坐骑竟是一头凶悍的野猪。直到唐朝时,太岁神的凶险一面被过度传扬,大大削弱了岁星的赐福意蕴。可能因为是古人认为“福星”不该长着怪兽的模样,所以,人们对福星形象的理解逐渐发生了转变,人们转而把纳福迎祥的愿望寄托在一位人间好官阳城身上,认为他就是上天派来拯救万民的,是福星下凡来救苦救难,就是“福星”在人间的化身。

阳城简历

阳城,生卒年不详,字亢宗,唐朝陕州夏县(今属山西夏县)庙前镇北吴村人,祖籍定州北平(今河北完县)。通过6年自学,唐德宗年间考中进士,多次拒官,最后官至谏议大夫,谥赠左散骑常侍。谏官八年不言事,一言惊人。贬官道州,体恤民情,违抗皇命,一心为民减赋税;为民伸冤绝供侏儒,使道州百姓母子团圆,重获家庭幸福。人们感激这位救民于水火的父母官,于是建庙供奉,敬奉他为“福神”。后来,其他地方的百姓也纷纷效仿供奉,阳城庙也称作“福神庙”。这位“福神”阳城,完全是温厚的长者形象,已经非常接近现在的福星样子。

阳城是一个“怪人”,做老百姓时就堪称“另类”,当了官还是个“异类”。

阳城之怪一:阳城靠自学考中进士,考中进士后不入仕不做官。

从隋朝创立科举制度以来,有錢人家都是把自家的孩子送到书院跟随先生学习,通过科举考试,逐次考上秀才、举人,甚至进士,然后入仕做官,光宗耀祖。但阳城不是,因为到阳城这一代,他家道已经没落,生活贫困,以致无钱买书。可是,偏偏阳城自幼天性好学,他又渴望上学,那怎么办呢?后来他只好托人说情,在学堂旁听。阳城由于聪明、肯学,深得私塾先生的器重。阳城如饥似渴地读书,勤奋刻苦,有时竟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后来,阳城请求并被先父的一个好友介绍到集贤院当了个属吏,就是一个抄写文稿的小官吏。当时的集贤院,是唐朝的文学三馆之一,相当于现在的秘书处和图书馆。阳城到来后,除了完成分配给他的抄写文稿的任务之外,借此机会攻读,昼夜闭门,每天的休息时间几乎全部用在了阅读集贤院藏书上,坚持6年之久,他经史子集无所不通,一举考中进士。进士及第后,怪事又出现了,别人应科举是为了做官,可他中进士后由于不贪图功名利禄,隐居中条山,与弟阳智、阳域相依为命,过着清贫的生活。不过他并没有做隐士,而是谦和质朴,对人少长如一、一视同仁,经常有人来向他求学;乡人之间不管生出什么纠纷、发生什么争论之事,都不去官府,而是来找他评理。

阳城之怪二:待人处事不同常人。

阳城由于乐施,乡里称著,为人所敬。山东节度使闻其忠义,派人送来缣500匹,阳城固辞不收,使者扔下便走。阳城便把缣封存起来,从不打开。但是当遇到乡人郑俶无钱葬父时,就全部送去帮助郑俶埋葬父亲。郑俶感激不尽,请求做阳城的家奴以示报答。阳城批评了他这种行为,收郑俶为学生,传授他知识。阳城谦恭简素,舍施行义,在乡里有很高的威望。

本文刊登于《文史月刊》2024年3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