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晋学家王堉昌(1876—1938),字养斋,号高凉迂叟,稷山县城南门人。民国时期山西著名金石家、晋学家。
稷山县城南门内王家世有名宦,科第相望,簪缨不绝。其父王畴五系稷邑乡贤,王堉昌幼承家教,从童年开始,在其父的教诲下,对金石考据即产生浓厚的兴趣。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义和团反洋运动,山西被停止科考,王堉昌在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陕西中举,成为辛丑科举人。
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四月初一,王堉昌就读于山西大学堂中斋,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毕业,授予贡生名义。
辛亥革命以后,1912年至1937年,王堉昌历任河北省武安县知县,山西省榆社、盂县、太谷、汾阳、五寨等县县长,山西省政府秘书处第一科科长、第二科科长及省府代秘书长等职。

王堉昌博学多才,诗文书画无所不精,勤于治学,精研金石,兼涉考据之学,对金石书画、砚石印章能剖析微茫,辨其真赝。所历各县,从政之余,辄历乡村,跋山涉水,亲作征访,亲自传搨,或托人调查抄录,积成巨帙。著有《盂县造像录》《盂县金石志略》《汾阳金石类编》十卷、补遗六卷、《稷山金石类编目录》《愚民春秋》《明朱沧起先生文集序》《山西省道县沿革表》《山西省各县名胜古迹古物调查表》《历代编外纪元表·都邑世系表》及重印《二妙集》和《年谱》等。
王堉昌通过一生辛勤的努力,以劲拔历史风尘的学识和眼力,不为己私,为后人留下了一份份珍贵的文化瑰宝。正如先生所说:“余之隐于吏,亦竭其愚以维仁化于金石中,其有益于世耶,其无益于世也耶,则非吾之所知也。”“虽抉择未能精审,而发潜表幽亦聊以供考古之助,并藉表仁义忠孝之行耳。后有起者,其亦有继于斯乎!”
《稷山文史资料》引我觅史。我生于1971年,于20世纪90年代初在文化部门工作,受杨志暇和高炜两位前辈的影响,逐对金石研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从此一发不可收拾。那是2003年的一天,偶借《稷山文史资料》第一辑和第二辑两本书。其第一辑中有一篇杨怀丰先生撰写的《王堉昌传略》,第二辑中又有由杨怀丰先生整理的王堉昌遗著《稷山金石类编目录》。看后使我惊叹不已,作为一名文化工作者,我深感应该对稷山县的金石家底做到心中有数,分史厘清;整理成卷,以为研究。《稷山金石类编目录》,凝聚了王堉昌毕生心血,现藏于稷山县档案馆,是研究稷山县古代金石的珍贵资料。目录共分五大类,其中刻金、造像、幢塔、碑记和丛刻详有记载。其中刻金二十三条,造像五十三条,幢塔二十八条,碑记八十八条,丛刻二十七条。自夏至清代均分门别类,共219品目。岁月沧桑,石刻几经磨难,《稷山金石类编目录》上所记载的刻石相当一部分漫灭无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