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结渠,夏县的“红旗渠”
“这是一部自力更生、逆天改命的创业史、奋斗史,在英雄辈出的夏都大地上广为流传;这是一条众志成城、山河让道的团结渠、人工渠,在巍峨险峻的中条峭壁上如龙盘旋;这是一座战天斗地、不怕牺牲的群英碑、精神碑,在中华民族的精神谱系中熠熠生辉。”
荣获2020年度中共山西省委党员教育电视片一等奖的纪录片《“人工天河”团结渠》这样定义“团结渠”!
团结渠是夏县泗交和祁家河交界处的水利工程,人们习惯叫它“祁家河水电站”工程。
团结渠工程是浩大的,据有关资料记载,工程上马于1975年,历经三年建设,先后动用民工1.2万人,修筑引水渠道16.2千米,动土石23.68万方,共计投资600余万元,装机容量达2520千瓦。
工程建设是十分艰难的:据《水电站纪事》碑文记载:“县委成立工程总指挥部,时任县委常委、县革委会副主任董强华任总指挥,率数千民工浩浩荡荡,于深山老林扎寨安营。垒石为灶,结席作房,干群一体,宿露餐风。奋战工地夜以继日,渴饮涧水饿啃干粮。机械缺乏,叩地垦壤唯有镐锹;工具简陋,破石凿岩全赖钎锤。跨涧架渡槽,过山凿隧洞。老鸹崖勇士悬绝壁,小里河铁人履寒冰;更有数人,献身工程。人迹罕至,无径可循。工程所用材料,仅靠人力搬运。为保施工,民工披荆斩棘,裤沙衣灰,肩荷背负,匍匐而行。施工场景之悲壮,令条山为之失色,涧水为之动容;苦战三年,方告竣工。”
团结渠,是中条山的红飘带,是艰苦奋斗的正气歌,是华北地区的“红旗渠”。团结渠是一首同中条山一样峻拔巍巍的诗篇,激荡在生命里,回响在山乡的沟沟壑壑、山山岭岭中!
但是,团结渠一直是清晰而模糊的存在。我梳理着有关团结渠的记忆,寻找它的纬度,感知它的温度!
和团结渠的第一次接触是初中毕业那一年。

登录后获取阅读权限
去登录
本文刊登于《文史月刊》2024年3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