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时候读法国小说,我发现故事里的男女主人公经常吃牡蛎。
什么是“牡蛎”?听起来好高级!当时我就想,牡蛎一定是一种非常高级的食品。
后来我才知道,所谓“牡蛎”就是“海蛎子”。但听起来,它们的格调是如此不同。
同一个东西,不同的名字,差别就那么大吗?这不是食物味道的差异,而是故事味道的差异!
你吃过“烧鸟”吗?“烧鸟”其实就是日本料理店的烤鸡肉串。很多名叫“烧鸟”的肉串,其价格至少比中式烧烤店中肉串的贵两倍,多出来的价格,可以被称为肉串的“故事溢价”。不仅如此,在很多日料店里,甜虾、三文鱼、北极贝等菜品的毛利率都超过了70%。
无论我们是去吃牛排还是日料,吃的不仅是食物本身,还是一串符号、一套故事。吃也是一种自我身份的确认过程。在故事里,具有象征意义的食品是“阶层的标志”。
社会学家布尔迪厄在《区分》中写道:“在食物及进食的选择上,劳动阶级强调‘慷慨,不拘束’的环境,拒绝中产阶级文化的矫饰和拘谨。相反,中产阶级则较为注重食物的品质、风格、展示的方式和美感等特性。”
我们去高级饭店吃饭,俨然是去参与一场“神圣仪式”。高级饭店的服务员无论动作还是表情,都十分优雅、克制。一切服务严格遵照规则,饭店供应的食材及其烹调方式都很精致,但这只是饭店“高级”的一面,更重要的是菜品的摆放及呈现方式。比如,端上来的菜品是用干净的大盘子盛装的,色彩鲜明,摆盘讲究,看起来才更有档次。
高级饭店的“象征性消费”,早已经超越消费行为本身。我们不是去填饱肚子的,而是去体验一整套情怀与品位的。我们会自觉遵从故事规则。如果有人想要戳破这套规则的合理性(例如评价其为“假模假式”“花里胡哨”),我们还会为故事的合理性、神圣性进行辩护。
洞察故事,首先从洞察一个名字开始。名字为故事奠定基调。你的名字叫翠花、二狗子,还是艾米丽、迈克?不同的名字,内涵肯定不一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