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99年12月31日深夜,陈明春和领队踏着厚厚的积雪向山顶进发,他们希望在那里迎接新世纪的曙光。寒风裹挟着硕大沉重的登山包,一路艰难爬升,抵达山顶时鹅毛大雪将他们团团围住。
曙光距离他们并不遥远,隔着浓厚的雪,四周一片暗白。大雪像是某种隐喻也像是一首序曲。
巨石
上世纪末,户外运动伴随着中国互联网的蓬勃悄然兴起。从新浪旅游到绿野仙踪,像陈明春一样的年轻人在网络与山野之间丰盈着生命,追逐着理想。
2002 年,背上行囊的陈明春开始了北漂生活。初到北京的他除了工作外,业余时间都与户外爱好者去北京周边的山野里登山徒步。北方的冬季,河道的干涸后裸露出一块块巨石,要穿越这里必须翻过比轿车还大的石头,每次从巨石顶部下来,背包在重力的作用下会在某个瞬间完全脱离身体,这种突然的下坠每每让他心懸一线。他意识到这个问题出在自己改造过的外贸登山包上。
彼时的中国户外装备还是新鲜事物,欧美进口的登山包不仅品类稀缺而且价格高昂,而国产登山包还在学习探索阶段,要解决这个问题只能从长计议。
如果说加州是北美的装备之都,那北京则是中国户外运动与装备产业的发源地,那里不仅有中国最早的户外装备交流论坛,也有最火爆的秀水外贸街,更有中国当时最多的户外店。



马甸桥下的三夫户外店无疑是标志性的装备圣地,如同当年伯克利大学大道上的雪屋。那时的三夫户外店除了销售装备,最重要的工作是户外科普与带队活动,这种三位一体的营销模式开创了中国户外店的先河。
某种程度上,户外店是许多爱好者第一位老师和队友,一有时间陈明春就到三夫与同样喜爱户外的店员交流装备知识与心得。在这里他不仅开阔了装备领域的视野,也对背包有了深入的理解。
先锋
背包下坠的问题一直萦绕在陈明春的脑海里,直到2004年的一天,一个灵感闪现:如果用可以水平转动的腰带让背包始终贴合腰部,就可以阻止背包因为扭动与重心变化而下坠。
有了这个思路后他设计了一款可以水平转动的腰部支架,画图纸寻找材料,最后徒手制作了一个腰部支架原型,陈明春带着改良的背包回到布满巨石的河谷里进行了实地测试,结果基本达到了预想的目标。这次小小的成功让他有了信心继续改进:按照人体背部曲线重新设计了背负。在一家金属加工厂里,陈明春看着迭代后的新作品十分满意。
新背负不仅收获了三夫户外店里小伙伴的惊讶与喝彩,也引起了三夫老板的注意。那个年代乐于专研装备的爱好者并不多见,惜才的张衡将他引荐给BIGPACK的耶格,一位真正精通背包的专家。
在与他们的交流中陈明春了解到欧美登山包的历史与现状,当耶格提到现代背包的设计时,一个新想法出现在陈明春的脑海里:如果能让腰带在水平和垂直两个方向都能转动,就可以更好地解决背负与身体的同步问题。他决定将这个想法付诸实践。
这个决定不仅改变了陈明春此后的人生轨迹,也让他见证与影响了一个全新的产业发展之路。


他的想法实际上触及了登山包百年发展过程中的关键问题,无论是外架包还是内架包始终都无法让背负与身体完美同步,这个问题既有材料科技的制约也有设计方面的掣肘,即使到21 世纪欧美顶尖的登山包品牌也依旧没有拿出理想的解决方案。
而在中国,装备产业刚刚从代工模式开始缓慢转型,专业设计人才的匮乏与基础制造产业的孱弱,要在这样一块犹如盐碱地般的环境里创造出解决世界难题的创新产品,其难度可想而知。此时的陈明春还只是一个爱好者,摆在他面前的是横跨多个产业,涉及不同领域的现实难题。
也许是天生的执着和对装备的热爱,陈明春踏上了一条漫长、曲折、艰难、孤独的探索之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