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高空俯瞰华北平原,夜幕下一片灯火格外夺目。这片由3省市管辖的21.6万平方公里土地,生活着超过1亿人口。三地地缘相近,人缘相亲,共同构成了一个响亮的名字——京津冀。
作为我国北方最重要的经济区之一,京津冀拥有丰富的人力、物力和地理优势。然而长期以来,三地发展存在一定的不平衡和不协调。为了解决这一问题,2014年,中央提出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以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提高整体竞争力。
一子落定,满盘皆活。如今,京津冀协同发展取得新的显著成效,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初见成效,雄安新区建设取得重大阶段性成果,北京城市副中心高质量发展步伐加快,“轨道上的京津冀”加速形成,美丽宜居京津冀取得丰硕成果,科技创新和产业融合发展水平持续提升……
《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要将京津冀打造成为以首都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2024年,正值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战略提出十周年,一幅相互融合、协同发展的壮美画卷徐徐展开。京津冀正在建设中国式现代化先行区、示范区的道路上稳步向前。
让“双城”像“同城”
“我从天津出发去北京找朋友聚会,搭乘高铁20多分钟就到了,车次也特别多,甚至比同城出行的朋友们用时还少。”谈及春节见闻,26岁的高阳兴奋地对《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说,这样的“双城”生活更像“同城”。
这样的感受有迹可循。全国政协委员、石家庄市政协副主席、河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张运凯接受《中国经济周刊》记者采访时提到,10年来,京津冀坚持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谋思路、打基础、寻突破,共绘一张图,同下一盘棋,实现了京津冀交通一体化的率先突破。
张运凯向记者列举了一系列具体数字:10年来,三地打通大动脉,畅通微循环,区域内“断头路”“瓶颈路”基本清零。织密轨道交通“一张网”,高铁总里程增长至2576公里,营运性铁路总里程达到10933公里。高速公路总里程扩增至10880公里,形成了多节点、网格状、全覆盖的综合交通网络体系,构建了区域内地级市半小时、一小时交通圈。
“‘轨道上的京津冀’从‘通’到‘畅’、从‘畅’到‘优’、从‘基本适应’到‘更好满足’的发展蓝图,正转化为京畿大地上的实景。”张运凯说。
交通一体化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率先突破的重点领域,而京津冀协同发展不止在交通一体化。
2023年,京津冀携手推动协同创新和产业协作,共同编制了氢能、生物医药、新能源汽车等6条重点产业链图谱。“北京研发、津冀制造”产业协同模式加速形成。京津冀生命健康、电力装备产业集群成为国家级重点产业集群,产值规模占全国20%以上。中关村企业在天津、河北累计设立分支机构超过1万家。北京输出到天津、河北的技术合同成交额近750亿元,增长110%。
张运凯注意到,京津冀城市群之间交通立体网络规模效应显著,随着路网越织越密,三地间产业加速融合,协同创新和产业协作越来越紧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