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四川省GDP总量突破6万亿元,重庆GDP总量突破3万亿元,两地GDP总额已突破9万亿元,成为西部经济高地。继长三角地区、珠三角地区、京津冀地区之后,川渝地区正在成长为我国经济增长“第四极”。
在川渝两地GDP破9万亿元的同时,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GDP达到8.19万亿元。国家“十四五”规划中,成渝城市群的目标是,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经济中心、科技创新中心、改革开放新高地、高品质生活宜居地。接下来,成渝城市群将如何承担起这份重任?
战略产业与营商环境铸就“第四极”中坚力量
1月22日,川渝两地统计局公布2023年经济数据。重庆市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0145.79亿元,比上年增长6.1%;四川省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0132.9亿元。这也标志着我国3万亿城市达到5座,同时第五大经济省份易主。
地处西南内陆,川渝两地主要依靠哪些产业拉动?
从统计部门公布的数据来看,两地产业占比最大的均为第三产业,增加值最高的同样为第三产业。其中重庆第三产业增加值达16371.97亿元,四川省第三产业增加值为32769.5亿元。
第三产业增加值的领先或来自国际消费目的地的打造。重庆作为首批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试点城市,社会消费总额连续多年居第二位。《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中也明确提出,重庆、成都共同打造国际消费目的地。这都促使两座城市消费十分活跃,据悉,川渝两地正在打造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做有川渝特色的消费场景。
第二产业中,重庆市材料和汽摩产业引领全市工业增长,分别增长10.3%和9.9%;四川省则是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增长最多,比上年增长19.7%,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增长13.4%。
汽车、电子信息、装备制造、消费品,这些领域是川渝两地原本就极具规模化与代表性的产业。2023年重庆提出“33618”(即聚力打造3个万亿级主导产业集群、升级打造3个五千亿级支柱产业集群、创新打造6个千亿级特色优势产业集群、培育壮大18个“新星”产业集群)的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并把新能源汽车、电子信息制造业和新材料作为万亿级主导产业来打造。川渝两地通过加强产业集聚共同打造具有川渝特色的世界级产业集群,完成提档升级。
产业提档升级的背后是国家战略产业备份与优质营商环境的合力推动。
重庆工商大学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协同发展中心研究员莫远明在接受《中国经济周刊》记者采访时透露,川渝两地在共同打造国家战略产业备份基地。他告诉记者:“为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和国家战略腹地建设,川渝两地在成渝中部地区布局了国家战略产业备份,促进成渝中部崛起。

